全部
  • 全部
  • 主题
  • 作者
  • 期刊名

刊讯 |《国际汉学》2024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2024/11/07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期摘要

图片

专论














亚里士多德与亚历山大大帝事迹在东方的流传


刘迎胜


摘要:古代汉文佛经中出现的耶婆那、臾那与邪寐尼等术语的词源,皆可追溯至古代印度对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后留驻中亚的希腊爱奥尼亚人的称谓Yavana。本文除研究随佛教传入中国的有关希腊的知识之外,还集中讨论了中古时代波斯文与突厥文以及汉文史料中,与埃及亚历山大城、亚历山大大帝的阿拉伯文名号及其伊斯兰文名号“亦西刊达而”(Iskandar)与其师亚里士多德相关的问题。

关键词:希腊;亚历山大大帝;亚里士多德;伊斯兰文献















汉学家专页














雷慕沙法译本《中国短篇小说集》研究


程梁双


摘要:1827年,雷慕沙编译的《中国短篇小说集》(Contes Chinois)出版。该书是西方首次出现的法译本中国短篇小说集,也是雷慕沙收集整理的西译中国短篇小说总集。雷氏借才子佳人小说之东风向欧洲读者展示了话本、拟话本等中国短篇小说。此外,雷慕沙通过翻译、整理《玉娇梨》和《中国短篇小说集》,分析了专业汉学建立以前,传教士和世俗汉学家在翻译中国小说中出现的问题,并据这些问题明确了他的中国小说翻译理念。本文通过梳理《中国短篇小说集》中各篇小说法译历程来补正过疏,探讨雷慕沙的中国小说翻译思想以及该书在中国小说西译史上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雷慕沙;《中国短篇小说集》;翻译;《今古奇观》;《玉娇梨》




























法籍越裔汉学家阮文议的法语译注本《黄帝内经》


任艳如 祁苑红 戴翥


摘要:本文聚焦20世纪一位颇具汉学成就的法籍越裔中医师阮文议,对其代表作《阮文议注解黄帝内经》的馆藏情况、成书背景、编纂特点、学术特征展开全面介绍,探讨其产生、发展、传播的社会文化背景及研究价值。发现这部书作为《黄帝内经》海外传播史上首部兼有图文注解的法语全译本,其中包含越南本土化医药知识并将现代免疫疾病与中医经典理论相关联,体现了“东在中西之间”的学术特征,见证了中医经由越南向西方的传播过程,对研究中医典籍的海外译介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阮文议;海外中医;汉学;法语译注本《黄帝内经》















中国典籍海外传播














毕尔《宋云惠生行纪》英译重译与中国形象的表意实践


王烟朦 


摘要:北魏宋云的西域求法行纪汇集在《洛阳伽蓝记》中的《宋云惠生行纪》篇,并由英国海军牧师毕尔分别于1869年和1884年两度翻译成英文。本文从重译视角比较毕尔前后两次的英译文所构建的中国形象,发现文化“他者”在19世纪欧洲构筑起的东方主义中,不断消解了中国乌托邦文明的图景。究其缘由,这与大英帝国在东方的殖民主义统治扩张和毕尔转向学术迂回传教的路线密不可分。

关键词:《宋云惠生行纪》;毕尔;中国形象;东方主义




























朱熹《家礼》与日本江户晚期的社会改革

——以德川齐昭的《丧祭式》为中心


谭甜甜


摘要:《家礼》在近世日本受到了各流派学者的特别关注。《丧祭式》是水户藩藩主德川齐昭任内所修编,沿袭了《家礼》及水户藩前期丧祭礼研究,具备强烈的儒礼特质。作为天保年间社会危机背景下产生的丧祭礼文本,《丧祭式》的两大特色——排佛及民众教化,与齐昭的政治主张密不可分,构成了幕末水户藩政治改革的重要方面。可以说,《丧祭式》体现了《家礼》在儒者群体外的传播,亦显示了儒家礼仪在日本本土化过程中所具备的社会政治价值。

关键词:江户日本;朱熹《家礼》;《丧祭式》;天保改革;德川齐昭




























18—19世纪中西方关于汉文典籍满译规范的歧见


邓科 夏登山


摘要:18—19世纪的清朝官方与欧洲汉学先驱不约而同地关注以满文翻译汉文典籍的政治文化价值,但针对汉籍满译规范的实施效果,双方的观点却互生龃龉。本文结合翻译规范的视角,借助原始材料详细考证双方译论的歧点与原因,指出欧洲汉学家虽然积极肯定汉籍满译作为文化中介的权威性,但是对清廷关于照字翻译的晓畅性主张却总体持商榷态度。其原因或与双方当时各自面对的现实翻译需求和满文训练条件有密切关联,反映出近世中西知识界对汉籍满译的差异化认知。

关键词:汉籍满译规范;清朝官方;欧洲汉学家;照字翻译;晓畅性















中外文化交流














18—20世纪中国文化在塞尔维亚的传播


[塞尔维亚]金晓蕾 

[塞尔维亚]拉多萨夫·普西奇(Radosav Pušić)


摘要:在全球史观视野下,文化交流成为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重新审视和演绎中国与东欧国家的文化交流史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本文从塞尔维亚出版和发表的有关中国研究的专著、论文、报刊文章以及翻译的相关研究文献着手,考证并梳理自18世纪至20世纪末南斯拉夫解体这三百年里各不同历史阶段,中国文化在塞尔维亚传播的轨迹以及塞尔维亚中国研究的发展历程。此外还着重介绍在塞尔维亚和中国文化关系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出版物。

关键词:塞尔维亚;中国;历史;文化交流;文字资料




























近代英美来华人士中国研究著作出版概况(1894—1901)


宋博


摘要:中日甲午战争至庚子事变期间,英美两国对华政策从摇摆到逐步成形。英美来华人士作为连接中英文世界的群体之一,他们对中国的观察成为英文世界构建中国形象、探讨中国问题的重要信息来源。这一时期英美来华人士以西人视角,带着不同的目的记录着变化中的中国,向英文世界传递着他们对相关中国问题的观察与理解。因此梳理这一群体讨论中国问题的著作,可在政府文件之外,丰富英文世界中的中国形象。根据当时英美两国主流出版业刊物和在中国出版的英文著作目录的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英文世界共出版相关著作约116种。这些著作讨论内容涵盖英美来华人士对中国人性格、宗教、社会风土人情、资源、政治、外交等多方面的观察与评价。这些著作在英文世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特定利益群体建构符合自身利益的相关舆论的重要信息来源。通过梳理此类书籍所展现的内容,可以管窥当时英美来华人士所关注的中国问题及英文世界中多元的中国形象。

关键词:英美来华人士;英文著作;中国问题















文史研究














中国侨商与长崎孔庙的兴替


张哲


摘要:日本长崎兴福寺内所遗留的三通汉文碑刻,对考证中日文化交流史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通过对三通汉文碑刻的考释,发现在长崎孔庙发展过程中,长崎中国侨商通过献纳财物、规划孔庙、参与祭祀等多种形式对长崎孔庙施加影响。这一方面,使长崎孔庙在日本江户时代的庙学中汉化色彩较浓,显得独树一帜;另一方面,也以长崎孔庙为窗口,促进了中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播。明治维新之后,在中国侨商的资助下,新建的长崎孔庙脱离了日本的管理,并在其中创立学校,延续着儒家传统,使其成为海外华侨创建的唯一一所庙学合一的孔庙,保存至今。

关键词:长崎孔庙;中国侨商;汉文碑刻;文化交流




























钱穆《论语》研究与日本中国学的关系

——以蟹江义丸《孔子研究》的影响为例


张子康


摘要:青年钱穆虽未到过日本,但通过师友以及日文书籍接受了日本中国学的影响,尤以蟹江义丸的《孔子研究》一书为代表。《孔子研究》直接启发了钱穆《论语要略》的写作,钱氏在材料、结构及论点上对蟹江书多有模仿与取鉴,但同时在内容与方法上也有反思与取舍。不仅如此,《孔子研究》对钱穆告别五四思潮的激越,确立尊孔及立足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学术方向,也产生了影响与推进作用。这正体现了钱穆择取扬弃海外学术资源,最终自成一家的发展轨迹。

关键词:钱穆;蟹江义丸;《论语要略》;《孔子研究》;中日学术交流















艺术史研究














10—14世纪泉州多元文化的共处形态

——以元代泉州印度教龛状石刻的图像表达为中心


吴燕玲 王丽明


摘要:10—14世纪的泉州多元文化荟萃,来自国内不同民族地区的习俗、海外不同国家的宗教以及本土传统文化汇集在一个并不太大的空间里,各种异质文化有着不同程度的接触,共存模式独具特色。多元文化共处的状况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在许多方面,留存下来的除了少量的文献记载外,艺术作品或许是最重要和直接的表达。泉州元代印度教石刻正是其时难得的异文化雕刻作品,其中,图像组成最为复杂的是五方龛状石刻,其上含有多种艺术元素,这些元素代表了不同的文化背景,既有独立存在的,也有借用的,还有重新组合创作的。制作者创作出来的图像,不仅代表了其个人的心理状态,更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其时的社会共识。这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生态的形成,除了10—14世纪泉州特殊的政治与经济原因外,“泉州人”“泉州文化”特有的发展轨迹或许是值得关注的动因。

关键词:泉州;印度教龛状石刻;多元文化;共存模式;图像表达




























1960年代中国艺术家的海外境遇

——以张大千与王济远的交流为例


包洋 施茜 


摘要:1960年代是特殊的时段,是困境也是挑战。在中国美术谱系中,艺术家海外美术实践受到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张大千与王济远的交流以举办展览、讲座、交流及收藏等活动,为身在海外的中国艺术家开辟新路。本文以张大千致王济远信札笺释为主线,梳理两人的交流路径中所溢出的美术相关问题,考察1960年代从美术事件到中国书画收藏热与两人交流中所映射的社交圈相关问题,探讨华笔书画学院与美国美术机构的合作所映射的影响,探析中国艺术家的海外境遇。

关键词:张大千;王济远;信札;华笔书画学院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国际中文教育”专栏














欧美汉学中的秦汉时期文字使用研究


许可


摘要:欧美汉学界对秦汉时期文字使用的研究,值得国内学者注意。陈力强、柯马丁注意到,秦的统治阶层利用文字建立起经济、政治、文化上的霸权。溥若诗、陆威仪、王海城的研究说明,秦汉时期篆书的“权威性”还来自道德规范、文献价值和艺术作用。以鲍则岳、高奕瑞为代表的汉学家普遍认为,《说文解字》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字规范化实践。蒲芳莎、何莫邪、冬马轲证明,借由《说文解字》小篆字形,许慎可以更好地阐述自己对文字和经义的认识。以上这些,都说明中西方学者对秦汉时期文字的使用和《说文解字》性质的认识,已取得不少共识。

关键词:欧美汉学;秦汉时期;文字使用;《说文解字》




























被“低估”的国际中文教育史研究

——访著名汉学家白乐桑教授


采访人:薛琳

受访人:[法]白乐桑(Joël Bellassen)


访谈按语白乐桑(Joël Bellassen)教授为世界知名汉学家,现任法国教育部汉语教学荣誉总督学、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欧洲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同时,也是全欧洲首位汉语教学法博士生导师、首任法国教育部汉语教学总督学。法国之所以成为中文教育及汉学研究的海外主阵地,离不开白老几十年来的倾力奉献。笔者在法国工作学习期间,有幸与白乐桑教授结识,并与之长期保持通信联络。2021年5月,笔者就国际中文教育史和传播史研究通过邮件向白老请教,便促成了本篇访谈录。

在访谈中,白乐桑先生基于其哲学背景,从加斯东·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和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认识论出发,阐释了学科史对于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的关键意义。一方面,白乐桑教授指出,由于对学科史的长期忽视,国际中文教育陷入“认识论障碍”,导致教师历史素养缺失、字词本位不明等问题的出现,阻碍了学科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对中文在法国传播史的梳理,白乐桑教授对国际中文教育史和中文海外传播史进行了概念辨析,提出了基于认识论、心理学、教育学的国际中文教育史跨学科综合研究方法,呼吁国内外学者积极投身于个人史和教材史的研究当中。















文献与书评














史料批判与史料扩展

——《剑桥中国史》《哈佛中国史》的唐史取材与运用


陈哲群


摘要:《剑桥中国隋唐史》和《哈佛中国史·世界性的帝国:唐朝》是西方学界唐史研究的两部代表性通论著作。《剑桥中国隋唐史》主要处理传统官修史籍,运用“史料批判”的方法。表现在认清儒家思想在史籍修纂中的渗透作用,进而从具体的史实入手,采取不同的价值标准重新衡量;将其放入当时的历史语境观察,揭示出不同的面相。《哈佛中国史》体现了“史料扩展”的取向。“史料扩展”近年来发展出三种方法:考辨真伪,提取史实;弃置辨伪,讨论观念;重建语境,探究寓意。《哈佛中国史》的写作主要运用了前两种方法。

关键词:《剑桥中国史》;《哈佛中国史》;陈寅恪;以文证史




























《伊利汗中国科技珍宝书》中的“汉语—波斯语词典”


时光


摘要:《伊利汗中国科技珍宝书》是公元14世纪初由伊朗伊利汗王朝宰相拉施特主持编译的一部主要介绍中国医学的著作,书中用波斯语转写大量汉字词汇的发音,其中部分转写词汇还附有波斯语释义,总数超过500条。本文基于该书中有关汉语教学的内容及其他史料,分析了这些波斯语释义可能产生的过程,展现了一部隐藏在《珍宝书》之中的“汉语—波斯语词典”。

关键词:汉语—波斯语词典;《珍宝书》;伊朗;中医学




























越南汉文字样学文献《字学训蒙》考述


刘正印 苌丽娟


摘要:越南汉喃研究院与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有一批越南本土对汉字形体进行专门研究的字样学文献。《字学训蒙》是越南汉文字样学文献的集大成者。该书在继承、发展越南其他字样学文献的基础上,还选择性吸收了中国历代字书的内容,其中尤以《康熙字典》为甚。本文重点考察《字学训蒙》与越南其他字样学文献之间的渊源关系及对《康熙字典》的传承与批判,深入了解越南古代学者的汉字观,可为我国字典辞书的域外传播与接受研究提供具体线索。

关键词:越南;汉字传播;字样学;《字学训蒙》;《康熙字典》




























多种维度的三国:评金文京《〈三国志〉的世界》


梁爽


图片















编后记














汉学与语文学


任大援


图片
















本刊由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创办于1995年,系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是国内目前唯一一份致力于海外汉学(中国学)研究的正式专业期刊。常设栏目主要有汉学一家言、学术访谈录、早期西方汉学、汉学家专页、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文史研究、中外文化交流、中国经典在海外、世界的中国形象、域外汉语研究、国别汉学研究、文献研究、书评与书介等。

荣誉及数据库收录:本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CNKI数据库收录,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2022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扩展期刊。


1

图片

在线阅读及下载

在北外学术期刊官网,阅读期刊


图片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在北外学术期刊小程序,查看本刊




3

图片

 期刊订购信息

天猫旗舰店

单期购买。通过外研社天猫旗舰店购买当期以及过刊。


图片


打开淘宝,扫一扫



往期精选



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订阅号:北外学术期刊

北外学术期刊官网:https://www.bfsujournals.com/

欢迎分享与转发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