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主题
  • 作者
  • 期刊名

国际汉学 | 五四运动以前的荷马(文/ 李奭学 李以清)

2024/11/07

五四运动以前的荷马


李奭学 李以清


摘要:荷马是西方百代诗宗,但他并不是迟至20世纪才进入中国人的视域。早在明清之际,荷马便以“阿嘿汝”或“何默乐”等意大利文或拉丁文音译在华现身。进入清末,荷马之名的音译更是五花八门,直至梁启超推出《饮冰室诗话》后,今日通用的“荷马”才一锤定音。荷马当然是史诗大家,而“史诗”一词的定译,也要等到清末才由入华传教士译出,然后经日本汉字吸收,再由彼时的留日学生或革命党人传回中国。荷马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的中译,在晚明及晚清也同样可见,虽然仅译出区区数行。本文从考证的角度出发,最后再拉回到中国人的荷马研究。

关键词: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周作人


图片




 一、

“荷马”问题


公元1925年,五四运动已过去六年。这一年五月廿日,周作人在北京沟沿写下《希腊人名的译音》。文中指出过去中国人音译希腊人名多以英文为准,因此强烈谴责这种“霸权论”,而且认为音译要“名从主人”,也就是希腊人名应循希腊音,不可再用英文音翻译。因此,《奥德赛》中的海中妖女Circe不应译为“塞栖”,应从希腊音Kirke译为“岐耳开”。周作人的主张,他自己也不见得完全遵从。他在五四运动前音译“荷马”(Homer),时作“鄂谟”,如光绪三十四年用“独应”的笔名写的《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如1908年写的《哀弦篇》、1915年所撰《希腊女诗人》,以及1916年写的《一篑轩杂录》,时作“诃美洛思”。“鄂谟”只有两个字,也就是两个音节,想来所据为英文,倒是“诃美洛思”有四个音节,应从荷马的希腊音中译,拉丁字母的拼法为Homêros。《希腊人名的译音》里,周作人说对于译音,他“主张用注音字母”。1917年,周作人在北京大学授课,写了一本《欧洲文学史》。从此书看来,周作人所称的“注音字母”,应该就是前及的拉丁字母,故此书谈“史诗”的部分,周作人一路到底,都作Homêros。其实在得出这个结论之前,周作人用的词,时而也有“荷马”一译,而在他提出自己的结论后,偶尔又会用“荷马”——虽然“诃美洛思”更常见。

在清末民初的当头,周作人确实有资格讨论荷马名字的音译,因为若不计教会中的西洋人士或其本土的追随者,以及曾留洋的小留学生如容闳(1828—1912)者,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中,几可谓也只有周氏懂得希腊文。1908年周作人尚在东京留学,在《知堂回想录》中写到,秋天他便进入筑地的立教大学学习初阶的古典希腊文。他不但修了基本文法,也念了色诺芬(Xenophon of Athens,约公元前430—约前354)的《长征记》(Anabasis)。所以讨论荷马名字的音译,周作人确实是当行本色,说服力强甚。

不过,谈到荷马之名的音译,我们难免重复以前之所论。在《阿哩原来是荷马——明清传教士笔下的荷马及其史诗》中,李奭学指出在明末,荷马即以“阿哩(嘿)汝”之名在华“现身”,乃高一志(Alfonso Vagnone,1566—1640)从南欧各国,尤其是意大利文之音“Omero”译出。到了清初,法国耶稣会士马若瑟(Joseph de Prémare,1666—1736)又从拉丁音译得“何默乐”(Homerus)一名。时届清末,荷马之名更进一步,争相从基督教传教士的西方古史引介中现身,最早出现在郭实猎(Karl Friedrich August Gützlaff,1803—1851)主编的《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上,先作“和马”,后译“何马”,时为1837年。郭实猎是荷兰传道会按立的普鲁士传教士,但入华初期和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的伦敦传道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走得较近。可想不论“和马”或“何马”,郭实猎所用的二名俱出自英文的“Homer”——虽然德文除了发音稍异,也是如此拼写。从1857年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1815—1887)主编《六合丛谈》开始,希腊文史一贯就是西学介绍上的大关目,荷马之名尤常见诸艾约瑟(JosephEdkins,1823—1905)撰述的文章,大多从郭实猎而作“和马”。不过1898年艾约瑟在《希腊志略》上再谈荷马的时候,他强化“Homer”的尾音像美国英语般拖长了“r”的音,把“和马”另译为“和美耳”了。如此中译,艾氏有可能受到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1916)或谢卫楼(Devello Z. Sheffield,1841—1913)等西人的影响。丁氏在1883年与同文馆学生撰《西学考略》,荷马作“贺梅尔”,而谢卫楼此前一年的《万国通鉴》则称“侯美尔”。这些译名,都因“Homer”的尾音加重,衍生而成,但从英文的习惯来说,倒变成了三个音节。

清末的荷马名字,有从郭实猎的路数走,形成两个字者。1857年,伟烈亚力在《六合丛谈》上译赫歇尔(John F. W. Herschel,1792—1871)的《天文学纲要》(Outlines of Astronomy),王韬(1828—1897)笔受,名之为《西国天学源流》。此译第二篇刊于《六合丛谈》第九号上,荷马即依其惯用的译法而称为“和马”。1859年,伟烈亚力口译、李善兰(1810—1882)删述的《谈天》出版,仍然援用旧译。不过英人高葆真(William Arthur Cornaby,1860—1921)1906年3月在《万国公报》上所写的《雅典法政之起源》一文中,荷马则作“荷麦”。至于像丁韪良加重尾音而形成的三个字的荷马名,上述之外,清末另有其人,如1899年韦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1829—1890)著,董树堂笔录的《古教汇参》,便作“合墨耳”。来年,英国教士李思(John Lambert Rees,1862—1947)或著或译《万国通史》,其前编中,荷马名译得与众不同,作“好佅儿”。在李思和韦廉臣的书中,都附有荷马的绘像,但长相有殊。此外,1908年英国内地会传教士窦乐安(John Dorroch,1865—1941)主编,由山西大学堂译书院学生中译的《世界名人传略》则作“何梅尔”。总之,在传教士的著译中,“荷马”的译名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尽管所本都是英语。

非基督徒的中国士子中,想来也不遑多让。最早提到荷马的外交官,郭嵩焘系其一。他曾出使英、法,为光绪皇帝的钦差大臣,而依据1877年开始的两年欧洲行旅见闻,写成《使西纪程》一书。此书因政治争论而毁板,今日可见者有后人所编的《伦敦与巴黎日记》,其中至少五次提到荷马,有作“何满得”者,有作“河满”者,亦有作“胡迈卢”者。郭嵩焘是进士出身,乃传统的读书人,对外文所知恐怕有限,“何满得”的尾音,显然有误。不过他后来诸译,就精确多了。“胡迈卢”可能出自拉丁音,而且郭嵩焘还指出此名“西人皆称曰:‘河满’”。郭嵩焘之后,中国士人中除了和传教士走得较近者如李善兰等,涉及荷马译名最早的是严复。他留学英伦后归来,1896年译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其中将荷马译为“鄂谟”或“鄂谟尔”。首次译到“鄂谟”时,严复在名字下面用小字加注道:“或作贺麻”,显示“鄂谟”乃严复首创,至少他是最早使用者之一。“贺麻”一译,我们前此未见,至于“鄂谟”一译,严复在1903年译斯宾塞尔(Herbert Spenser,1820—1903) 的《群学肄言》(A Study of  Sociology)时,都还在用,而且曾引“阴格里”(Jean–Auguste–Dom inique Ingres,1780—1867)所绘《鄂谟加冕图》(Crowning of Homer)衍道:“鄂谟为诗中王者”也,这个译法,同时影响了王国维与鲁迅。鲁迅的用法见名文《摩罗诗力说》,而王国维的用法则见《教育偶感四则》。在1908年发表《哀弦篇》之前,周作人所用也是“鄂谟”,想来都因严复影响所致。


(未完待续)

图片
图片

本文发表于《国际汉学》2024年第3期 第7—21页,由于篇幅所限,注释和参考文献已省略。

更多文章信息可通过以下方式获取:




图片
图片

请扫描右侧第一个二维码打开浏览器,移步知网下载。




关注“北外学术期刊”公众号,后台回复“国际汉学2403”即可获取文章。





期刊在线阅读及其下载




在北外学术期刊官网,阅读期刊

图片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在北外学术期刊小程序,查看本刊





期刊介绍




本刊由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创办于1995年,系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是国内目前唯一一份致力于海外汉学(中国学)研究的正式专业期刊。常设栏目主要有汉学一家言、学术访谈录、早期西方汉学、汉学家专页、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文史研究、中外文化交流、中国经典在海外、世界的中国形象、域外汉语研究、国别汉学研究、文献研究、书评与书介等。

荣誉及数据库收录:本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CNKI数据库收录,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2022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扩展期刊。

期刊订购信息




中国邮政订阅:

邮发代码:82-914

国内统一刊号:CN10-1272/K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9257

1、各地邮局期刊征订处

2、订阅拨打中国邮政官方电话11185订阅

淘宝、天猫电商销售:

单期购买。通过外研社天猫旗舰店购买当期以及过刊。


图片

打开淘宝,扫一扫



往期精选


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订阅号:北外学术期刊

北外学术期刊官网:https://www.bfsujournals.com/

欢迎分享与转发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