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主题
  • 作者
  • 期刊名

刊讯|《外国文学》2023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2023/11/30
图片
图片

《外国文学》2023年第6期

主 编: 金 莉 

副主编:姜 红 马海良 


图片

本期目录


图片


图片

本期摘要


评论



伦理的余数与全等:苏利文与格雷厄姆的两种元现代自由体诗

桑翠林

内容提要:罗兰借用阿多诺的“谜”和“余数”理念来鉴别和定义元现代主义英国诗歌。本文在此基础上另引入美国诗人奥尔森的“全等”概念和道家的颠倒世界观,以探讨“余数”之外的另一种元现代主义诗歌之“谜”的表现方式。从英国诗人苏利文和美国诗人格雷厄姆的自由体诗来看,前者体现了伦理内容与形式不可兼容的“余数”特性,而后者的右对齐诗行则体现了伦理内容与形式完全兼容的“全等”关系。“余数”与“全等”也由此可以作为判断当代英美诗歌对现代主义自由体诗歌继承方式之异同的标准。

关键词:元现代主义:伦理;苏利文格;雷厄姆;自由体





凝视理论视域下19世纪巴尔干女性的悲剧命运——以安德里奇小说《情妇玛拉》为例

碧莲娜 柯 静

内容提要:安德里奇的早期中短篇小说《情妇玛拉》讲述了波斯尼亚女性在奥斯曼统治末期、奥匈帝国占领前夕的悲剧命运。本文基于穆尔维的男性凝视理论,结合拉康、萨特、福柯、波伏娃等学者的凝视理论和女性主义观点,从施暴人对女性的凝视和周围人对女性的凝视两个角度,解读《情妇玛拉》中女性的生活境遇和不幸人生,揭示19世纪巴尔干女性遭受男性凝视与性别压迫的社会根源和心理机制。研究发现,小说中呈现的男性凝视不仅来自男性本身,还来自内化了男性凝视的女性,强权、暴力、排斥性惩罚以及女性自我规训,则是父权制运作的重要手段和策略。

关键词:安德里奇;《情妇玛拉》;男性凝视;巴尔干女性





“小型独立的塑像时代已经过去”——伍尔夫作品中的塑像叙事与帝国政治

朱海峰

内容提要:19世纪以来,英国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为国王、军人和政客等“帝国英雄”建造了大量的塑像,利用塑像的隐性叙事功能鼓吹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从而达到强化民众身份认同和规训社会异己的目的。伍尔夫在日记、随笔和小说中再现了当时社会围绕“帝国英雄”塑像引发论争的历史语境,揶揄了隐匿在国王、军人和政客等塑像背后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等话语,揭示了当局利用这些塑像来美化殖民历史和维护统治秩序的意图。她认为这些塑像是过去贵族时代崇尚英雄主义的产物,呼吁当时“民主时代”的人们不要再建造塑像,也不要为它们虚构并不具备的美德。

关键词:伍尔夫;塑像叙事;帝国政治





查拉图斯特拉的眼睛——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漫游与风景

孙 纯

内容提要:在《瓦格纳事件》中,尼采断定哲学家的使命应当是在自身之中克服其所处的时代。为此,他使用了“查拉图斯特拉之眼”这个指向其晚期代表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视觉隐喻。尼采希冀拥有这双眼睛,站在一个至高的位置,从最远的距离俯视人世和历史。作为一个哲学隐喻,它呈现着尼采书写中“伟大的风格”,并包含着其整体思想的至深奥秘。查拉图斯特拉作为一位“教师”“布道者”和“立法者”,离开山上的洞穴,下到人间。追随其脚步,我们经历无数风景:朝霞、高山、大海……这些“自然之神话”隐含着“查拉图斯特拉之眼”的崇高视野。由此看去,尼采笔下的世界阐释、美学神正论以及现代性批判都将获得新的意涵。

关键词:查拉图斯特拉;漫游;风景;风格





洁净与规训:颓废派的污垢观与维多利亚时期的医学话语

周雪滢

内容提要:污垢一词常被用来贬低颓废主义,而颓废派在作品中赋予污垢积极的形象。这场话语交锋离不开人们对污垢的文化想象。从道格拉斯的人类学研究出发,结合福柯的医学话语理论,可以看出,污垢时常脱离细菌学的范畴,呈现出文化想象的维度——污垢即位置不当的东西,它是秩序系统排异的产物。维多利亚时期的医学话语建立在理性/非理性、男性/女性、西方/东方的暴力等级秩序上,曾为父权制与帝国主义提供“科学”依据。洁净观依附于医学话语的秩序系统,渗透到社会话语实践中,被视为天然的、绝对的、永恒的,生成了隐秘的规训机制,并增加了民族与个体自我形塑的焦虑感。颓废派以反向话语在作品中建构污垢的积极内涵,体现了他们反抗规训的激进文化立场。

关键词:佩特;王尔德;比尔兹利;污垢;帝国;反向话语





以弗所的多重面相:《错误的喜剧》中的信仰碰撞与身份焦虑

吴亚蓉

内容提要:莎士比亚《错误的喜剧》中的地点设置与剧情密切相关。故事发生地以弗所蕴含着矛盾性、混杂性与不确定性:这里既笼罩着东方的巫术迷雾,又回响着使徒保罗宣扬的神学教义;剧中频繁出现的商品与贸易活动,既再现了古代以弗所的商业枢纽地位,又指涉了早期现代英国如何在东地中海展开贸易。本文结合以弗所的地理与历史文化特征,解读该剧如何通过种种奇事呈现出这里的异域特征与信仰碰撞,以及英国人唯恐“变成土耳其人”的身份焦虑。借由刻画以弗所的多重面相,莎士比亚在剧中同时展现了喜剧与悲剧、过去与现在、异域与本土、疏远与亲近、古代异教与基督教、土耳其人与基督徒等二元之间的对立与纠缠。

关键词:莎士比亚;《错误的喜剧》;以弗所;异教;基督教;身份焦虑





《美国》中的“李普曼—杜威之争”

谷恒恒

内容提要:在《美国》中,多斯·帕索斯对时代重要对话、日后成为传播学经典公案的“李普曼—杜威之争”进行了精准而巧妙的记录。多斯·帕索斯还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新闻业和民主政治中的混乱,对公众危机的产生追根溯源,直指李普曼和杜威论争的核心;同时将他们的抽象思考置入以历史真实为背景的虚构情节之中,通过人物的具体行动加以表征和检验。此外,多斯·帕索斯还描绘了社会大变动时期出现的道德和情感的困境,试图将公众问题细化至个人层面,从伦理角度反思并补充“李普曼—杜威之争”,体现出一位有道德目的的“编年史家”的时代书写特色。

关键词:多斯·帕索斯;《美国》;李普曼—杜威之争;新闻公众



理论


节奏的三重向度:形式、经验与内在性

高 畅

内容提要:作为一个具体的概念,“节奏”一直活跃于西方学者对文本形式、审美经验、身体状况、时空观念、日常生活、生产技术等对象的研究中,从中可以发掘出节奏概念的三重向度:形式、经验与内在性。节奏的形式向度呈现出节奏的形式要素、秩序构成与表现效果;节奏的经验向度体现出节奏如何塑造或影响了我们的身体知觉、时间体验和生活方式;节奏的内在性揭示出节奏本身的生成机制、内在动力和生命力量。三重不同的向度勾画出节奏的丰富形象,节奏概念兼具原始性和当代性,在节奏充满差异和强度的生成之中,我们可以重新发现身体、感知艺术和创造生活。

关键词:节奏;数;身体;时间;生成



西方文论关键词


跨媒介性

但汉松

内容提要:“跨媒介性”日益成为当前文学、传播学和艺术研究的热门术语,它似乎可用于描述一切跨越传统媒介边界的表达或再现。然而,由于“媒介”概念本身的含混,当代文学与艺术研究在征用跨媒介性这一衍生概念时,常常陷入混乱与悖谬。到底何为跨媒介性?跨媒介性在不同历史语境中有怎样不同的形式特征和文化政治诉求?跨媒介性作为一种具有改变效力的事件,会带来怎样的美学后果与政治挑战?如何看待跨媒介性的限度与风险?本文以文学与造型艺术为本位,试图厘清该关键词的概念特质及意义变迁,并着重思考在数字媒介技术的变革时刻,跨媒介性如何为“后印刷”时代的文学带来新契机。

关键词:媒介;跨媒介性;艺术;文学;数字媒介





升华

肖炜静

内容提要:“升华”作为精神分析理论探讨艺术的关键概念,在弗洛伊德的“欲望目标的转移”、马尔库塞的“压抑性反升华”、拉康的“客体被提升至原质之位”、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这条学术史脉络中,实现了由精神分析艺术论到意识形态批判的拓展;其主要内涵也由“主体欲望目标的转移”,转变为强调“客体位置和外在规则的强制性”。升华的理论来源杂糅了个体心理学、索绪尔语言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等多方面,在个体欲望分析、资本社会意识形态批判、艺术批评等维度都显示出强大的理论阐释潜能。

关键词:升华;弗洛伊德;拉康;齐泽克



文学研究:文学与流动性



火车与海船——有关西方文化和文学中“流动性”因素的思考

丁宏为

内容提要:若只聚焦欧美国家的情况,那么“流动性”概念所指,可以是社会现象、文化理念或文学主题,因此我们可以从不同侧面审视这个概念的内涵及演化,尤其是它在文学家笔下会具有何种轮廓。若扩展眼界,我们还可以反观西方现代性起始阶段某些与流动性有关的意识形态成分,比如宗教改革及早期中产阶级发展过程所展示的思想认识。若把视野再扩大一些,我们还可以审视更长的历史时期内贯穿于西方文化和文学中的流动性因素,如此即可以让所谓“尤利西斯主题”等重要文学传统与我们的话题发生关联和碰撞。对有关历史现象和文学主题的思考,也可以增强我们对于中西方文学之间一些显见差异的感知。

关键词:西方文化;文学流动性



新时代专栏:中外文化交流研究



火车与海船——有关西方文化和文学中“流动性”因素的思考

丁宏为

内容提要:若只聚焦欧美国家的情况,那么“流动性”概念所指,可以是社会现象、文化理念或文学主题,因此我们可以从不同侧面审视这个概念的内涵及演化,尤其是它在文学家笔下会具有何种轮廓。若扩展眼界,我们还可以反观西方现代性起始阶段某些与流动性有关的意识形态成分,比如宗教改革及早期中产阶级发展过程所展示的思想认识。若把视野再扩大一些,我们还可以审视更长的历史时期内贯穿于西方文化和文学中的流动性因素,如此即可以让所谓“尤利西斯主题”等重要文学传统与我们的话题发生关联和碰撞。对有关历史现象和文学主题的思考,也可以增强我们对于中西方文学之间一些显见差异的感知。

关键词:西方文化;文学流动性





意向体验与文学流动性:以《威尼斯商人》为例

王晓路

内容提要:本文从意向性角度论及文学流动性,涉及书写与研究两个层面。前者将某些流动性意象作为衬托主旨的呈现方式;后者依据文本环境和特质的流变不断调整理论指向。这两个层面虽然形成某种文学流动性,并在历史时期以不同的侧重点生成意义,但其中的创作、传播、接受以及研究等环节都难以脱离意向性这一关键要素。该角度有助于在研究中将其中的主体意向性行为进行同构,在避免表层罗列流动性意象的同时,以意向性的实现方式揭示文学意义的建构。作者以《威尼斯商人》为例,说明经典样本不仅及时反映出社会文化现象,而且有效地将认知性观念融入公共意识之中。由此,文学作为观念的艺术呈现方式有效链接了历史文化功能与审美价值。

关键词:意向性;体验文学;流动性;《威尼斯商人》





“流动性转向”视角下的文学空间研究

刘 英

内容提要:在“空间转向”中孕育发展而来的“流动性转向”借鉴了行动者网络理论、物转向等新兴理论,提出了“关系空间”“网络空间”、社会网络的空间延展等崭新概念,彰显了交通和通信等流动性技术和基础设施作为“行动者”在上述空间生产中的能动性。流动性转向视角下的文学空间研究,既重视宏观流动在关系空间生产中的作用,也关注日常流动实践中的空间生产;既考察流动性技术革命如何重塑文学主题和形式,又检视文学如何想象和表征流动性技术对社会空间的影响:交通和通信网络不仅建立了空间联通,而且生产和维护了跨越空间距离的社会网络,发挥了人类互动合作的纽带作用,增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流动性转向;关系空间;空间批评;物转向;交通





全景画、移动性、国家认同:《尼亚加拉之行》的现代性书写

贺安芳

内容提要:作为一种文化实践,美国戏剧是美国现代化进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美国戏剧之父”威廉·邓拉普的收官之作《尼亚加拉之行》通过活动全景展示,创造性地呈现美国早期工业化时期现代、新颖的社会及观念事实。作品以哈德逊河、尼亚加拉瀑布、伊利运河等表征国家身份、民族记忆的自然景观和人造工程为全景展示主题,象征性地把美国东部与西部地区联结起来,进而在时空维度上实现整体、统一国家意识的想象性建构。作品聚焦“运河时代”最具现代性标志的机械交通工具——蒸汽机船,再现航运新时代身体移动引发的性别、阶层、族裔社会空间移动,揭示了崛起中的美利坚民族国家认同建构过程中盎格鲁-撒克逊裔的主体地位,书写了美国早期现代性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尼亚加拉之行》;现代性书写;全景画;移动性;国家认同





《阁下大人》中的流动叙事与社会批评——探寻后殖民思想的印度本土文学起源

任筱可

内容提要:印度进步作家拉盖伊·拉克夫于195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阁下大人》凭借叙事者小狗杰克呈现了跨越时间与空间隔阂的流动叙事。杰克的非人类性、属下性和流动性共同赋予了它一个具有反思和批判能力的、自下而上的、去中心化的视角。从这个视角出发,这部小说深刻批判了英国殖民主义与印度民族主义,并揭示出二者之间的延续性与同构性。小说中的社会批判与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精英学术界倡导的后殖民主义批评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达了一种印度本土后殖民主义思想。在跨国知识生产语境中重读这部小说,对于重新发现前殖民地国家民族语言文学的思想贡献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阁下大人》;印地语文学;流动叙事;印度本土后殖民思想



书评




幸存者、第二代和第三代的大屠杀叙事——评《大屠杀叙事:代际间的创伤、记忆和身份》

李金云

内容提要:《大屠杀叙事:代际间的创伤、记忆和身份》是德国海德堡大学维尔姆博士基于其博士学位论文出版的学术著作。这部著作以六部小说为例,系统研究了大屠杀幸存者及其第二代和第三代各自不同的大屠杀叙事,强调了大屠杀创伤的建构性及其在犹太人身份认同方面的重要作用。维尔姆指出,大屠杀虽然是一个历史事件,但其意义是多维的和变动不居的,每一代人都根据特定语境和现实需求对之进行重新认知和阐释,使得大屠杀成为全体犹太人乃至全人类的文化创伤和文化记忆。维尔姆的著作对大屠杀叙事做了一个历时性考察,呈现了不同代际大屠杀叙事的特征,为大屠杀文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大屠杀叙事》;维尔姆;大屠杀叙事;代际;文化创伤;记忆



在线阅读及其下载


学术期刊官网,阅读全文

https://www.bfsujournals.com/c/2019-07-18/486526.shtml


知网下载期刊全文

https://navi.cnki.net/knavi/journals/GHJK/detail?uniplatform=NZKPT


图片

期刊介绍


本刊创办于1980年,为国内外国文学研究领域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专业学术刊物之一,主要栏目包括评论、理论、西方文论关键词、文化研究、书评等。

荣誉及数据库收录:本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CNKI数据库收录,为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22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核心期刊和“2018最受学界欢迎的20种学术期刊(人文学科类)”。


图片

期刊订阅方式

中国邮政订阅:

邮发代码:2-450

国内统一刊号:CN11-1248/I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5529

1、各地邮局期刊征订处

2、订阅拨打中国邮政官方电话11185订阅


淘宝、天猫电商销售:

单期购买。通过外研社天猫旗舰店购买当期以及过刊。

https://detail.tmall.com/item.htm?abbucket=1&id=750443751133&rn=4a5984115f17828ba90b290baad8b29f&spm=a1z10.3-b-s.w4011-22665586135.65.779137e9PRMThD&skuId=5342708186212



往期精选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原文


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订阅号:北外学术期刊

北外学术期刊官网:https://www.bfsujournals.com/

欢迎分享与转发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