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主题
  • 作者
  • 期刊名

刊讯 | 《中德跨文化论坛》2022年第2期目录摘要

2023/09/11
图片




图片

《中德跨文化论坛》(德语、英语)

主编:贾文键(北京外国语大学)、Hiltraud Casper-Hehne(哥廷根大学)







本期目录


图片


本期摘要(中文)






当前跨文化研究的论争焦点、问题症结和发展愿景

梁镛(特里尔大学)

关键词:跨文化理念、新定位、民族文化、话语能力、视角内省

内容提要: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跨文化交际的环境和条件受全球化、移民潮和数字网络等因素的影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此,跨文化研究自进入新世纪以来一直在寻求理论和方法上的突破和重新定位。本文采用典型个案重点考察的方法,对当前德国学界围绕文化和跨文化理念展开的大辩论以及相关的学术话语作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并着重讨论了在这场大辩论中对“旧”方案的种种批判和对各类“新”思路的不同诠释。文章最后总结了这场学术辩论可以给我们带来的几点新的启示。








谈判培训对与中国商人进行跨文化商务谈判的有效性研究

朱晓姝(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高畅(哥伦比亚大学)、Martina Kopernik(波鸿鲁尔大学)

关键词:谈判培训、商务人士、中国商业文化、谈判思维、可转移性

内容提要:在2021年11月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之前,来自巴西,墨西哥和德国的一组商务人士报名参加了一个如何与中国商人谈判的培训班,旨在为这次博览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了更好地研究他们的需求特色,我们在谈判培训之前分发了一份问卷,询问他们对谈判的总体看法以及他们与中国商人谈判的具体需求。根据我们对57份问卷回复的分析,受训的商务人士最感兴趣的是培养谈判思维方式、处理与合同相关的问题以及建立信任和稳定的业务关系。关于与中国商人谈判,受训者特别关注中国谈判团队中的决策者,处理谈判中的法律问题以及与商业生活相关的典型中国道德价值观。我们的研究结果被培训者应用到了后续的定制式培训中。为了研究这种有针对性谈判培训的效果,我们要求上述参加过培训的人员尽可能将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CIIE的真实场景,然后要求他们在第二份问卷中评估他们所受培训的各个方面并对未来的培训兴趣点发表评论。49名受训者积极地反馈和强化了我们的假设,即谈判培训的内容应根据参与者的需求进行调整。此外,我们还展示了收集和评估此类数据的可能性方法。








中德商务交际中的中国人积极形象发展过程研究:交互性的视角

王婀娜 (上海理工大学)

关键词:中国人的积极形象、中德商务沟通、交互性视角

内容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人在商务沟通中的形象正在发生变化。本文运用形象研究的相关概念,从交互性的角度就中国人在中德商务沟通中的积极形象进行了重构和研究。本文采用访谈作为数据收集工具,以内容分析法为分析方法。质性访谈问题的设计重点聚焦中国人的积极形象。根据访谈问题,从互动的角度对中德商务沟通背景下工作的16名德方员工和20名中方员工进行了深度访谈。企业考察和资料收集是深度访谈的有效补充。通过系统性地对比双方所发展形成的三种形象类型,可确定认知的趋同或不趋同的程度。并从沟通、关系、工作、成就等商务活动的四个层面,对中国人在商务沟通中的积极形象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德商务沟通的文化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礼貌、仁爱、灵活性等中国文化因素对中国人的形象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中德商务沟通中的中国人积极形象的塑造过程表现出了相对性、多维性和协同性等特征。








通过文化实现跨文化:基于教材引导的语伴项目

韩丁、Marleen Triebiger、王正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关键词:语伴、教材引导、文化、跨文化交际、LeiGeTa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有教材引导的语伴项目能激励学习者在课堂外学习彼此的语言,通过共同完成与文化相关的任务,将改善语伴语言学习情境,并提高语伴学习效果。本文介绍了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进行的一项语伴研究的成果:20名德国学生和20名中国学生在语伴教材的帮助下相互学习汉语和德语。语伴教材由作者团队使用两国学生的母语编写,内容包括了外语教学、外语学习的方法指引,尤其是对语伴学习的指导。教材的核心内容包括八节与文化相关的课和需要学生共同完成的任务,任务兼顾了中德两国人感兴趣的话题。根据对项目参与者的26份调查问卷和14次访谈进行的评估表明:在语伴学习中,通过使用语伴教材引导学生共同完成文化相关任务,可以改善语伴的学习体验。本文还讨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的潜在方向。








德国媒体中的“一带一路”倡议报道——基于媒体框架的历时研究

王远萌(北京外国语大学)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媒体框架、框架元素聚类法、历时研究

内容提要:近些年来,德国主流媒体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关注度持续上升。本文运用框架元素聚类法对2013年至2020年来源于五家德国媒体的报道所构成的语料库进行分析,试图考察不同时间段媒体框架的历时变化过程。研究显示,随着时间推进,德国媒体“一带一路”报道中的媒体框架呈现稳中有变及整体负面化的趋势。








物感知的诗化再现

王炳钧(北京外国语大学)

关键词:物、物诗、里尔克、郑敏

内容提要:作为对工业化以来不断增长的物质生产的回应,对物的反思也不断增强。特别是自里尔克以来,文学中生成了新的体裁形式——物诗,它将人们的关注点引向了作为体验可能的物。而在中国,在工业化尚未真正开始之时,对包括里尔克在内的西方文学的接受,促成了与传统决裂的文学现代派的诞生。诗人郑敏对里尔克的物诗的借鉴,一方面标志着与传统的咏物诗的断裂,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如何表现通过对物的感知而获得的体验的可能。








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的“中国周”:一个展示两国科学、经济与政治的跨文化交流平台

Michael Z. Hou、Lara M. Gottfried、Ye Yue(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中国能力、中国周、德中合作

内容摘要:作为联邦教育与科研部“德国高校拓展中国能力的创新理念”资助措施的框架下,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在2018 年成立了中国能力中心。为了加强德中合作,应促进所有德国高校人员中国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同时深化并拓展与中国伙伴大学的合作。“中国周”活动是在中国能力中心成立之初发起的,此后每年举办一次,它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发展成为跨区域和国际知名的活动。它可以被视作一个富有建设意义的跨文化对话平台,来自中德两国科学界、商界和政界的杰出人士都参与其中。本文介绍了该活动的具体背景,并分析了自2018年以来的“中国周”的发展情况,以期呈现其对中德跨文化交流的贡献。





图片

期刊介绍


《中德跨文化论坛》(德文刊名:Interkulturelles Forum der deutsch-chinesischen Kommunikation)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国)与德古意特出版社(德国)联合出版,以刊登中德跨文化交流领域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

《中德跨文化论坛》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多语种期刊方阵中的重要刊物,旨在以科学的方法探寻中国和德语国家文化交流中取得成功的模式和机制,存在的问题、误解、冲突及可能的解决路径,贴近实践进行理论探讨,以理论认知引导实践,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与德语国家人民之间的理解与合作,建设沟通中国与世界学术界的桥梁。

本刊编辑部设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每年出版两期,分别于 3月和9月发刊。本刊主要刊登德语论文,也收录少量英语论文。本刊主要常设栏目有:

1. 跨文化学术交流(如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学术风格对比研究、跨文化能力评估研究等);

2. 跨文化媒体传播(如媒体报道中的国家形象构建、传播策略和效果研究等);

3. 跨文化商务交流(如跨文化广告传播、跨文化管理、跨文化冲突、跨文化培训等);

4. 跨文化政治交流(如外交话语研究、跨文化语境中的公共外交研究等);

5. 经典作品的跨文化接受与传播。


图片

相关链接


获取本期论文全文链接

https://www.degruyter.com/journal/key/ifdck/html


《中德跨文化论坛》投稿通道

https://mc.manuscriptcentral.com/ifdchk


请扫描二维码查阅《征稿通知》

图片



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订阅号:北外学术期刊

北外学术期刊官网:https://www.bfsujournals.com/

欢迎分享与转发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