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主题
  • 作者
  • 期刊名

刊讯|《外语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2023/07/12
图片
图片

《外语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4期

主编:王克非 

副主编:王文斌

邮发代号:2-130


图片

本期目录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期摘要


语言学



言说行为标记的多语分析:事件编码视角

曲阜师范大学 孔蕾 秦洪武

提要:本文以事件语义为对比基础,考察言说行为标记的多语编码问题,并从编码方式角度考察这些语言的类型学特征。研究发现,1)标记的词汇化存在语系差异,词汇化程度层级为:乌拉尔语系>印欧语系>南岛语系>亚非语系>阿尔泰语系>汉藏语系/南亚语系;2)词汇式编码比率最高的语言分布在欧洲,而亚洲语言更多使用小句式编码;3)聚类分析显示,有些语言偏离了传统的语系分类,但可从语言库藏特征和地理文化角度得到解释。研究表明,基于事件语义的编码方式分析能合理解释语用标记表层实现方式的跨语言差异,为语言类型研究提供新的分析维度。

关键词:言说行为标记、事件语义、编码方式、语言类型




词类转化与语言形态类型关系的定量研究

浙江大学 邵斌 阎建玮 郑憬

提要:本文基于“劳特利奇系列频率词典”计算了8种语言各5000常用词中转类词的数量及比例,比较不同类型语言词类转化能产性的异同,同时基于滑动平均聚合度数值比较语言的形态丰富度,以此计算词类转化能产性与形态丰富度的相关性,从而考察词类转化与语言形态类型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转类能产性与语言形态类型密切相关,孤立语的转类能产性最高,强屈折语的最低,其他语言处于两者之间;2)基于滑动平均聚合度的计算表明,孤立语与屈折语在形态丰富度上构成连续统,语言形态类型具有梯度性,并非离散范畴;3)转类能产性与形态丰富度之间存在负相关性,即语言形态越贫乏则转类能产性越高,形态越丰富则转类能产性越低,此种负相关性反映了语言的词法与句法复杂度的折中关系,并证实了“复杂度折中假设”。

关键词:词类、词类转化、语言形态类型、形态丰富度、复杂度折中假设





18到19世纪英语词类划分的轮回

黑龙江大学 李葆嘉 南京师范大学 章婷

提要:回溯历史上的词类划分,有助于理解关于词类问题的论争。本文选取18~19世纪的英语文法著作10部,梳理其词类划分线索及方法。18世纪初莱恩的四类七种划分法首次把英语形容词从名词中独立出来,在语法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18世纪中期普里斯特利提出八分法,其影响直到20世纪初。同期洛思和晚期默里的九分法为20世纪的十分法奠定了基础。到了19世纪中期,克拉克和格林尼回到普里斯特利的八分法,布朗的十分法却恢复了分词独立。19世纪后期和晚期的里德和凯洛格、纳斯菲尔德又回到八分法。而斯威特的四类七种划分法则重返190年前的莱恩,甚至回归古罗马时期瓦罗的四分法。无论哪种语言,词类的种数大体上确定,而大类、次类的安排则是可变的。正常的学术生态应存在不同的词类体系,以供使用者比较和选择。

关键词:18~19世纪、英语文法学、词类划分、轮回





原型-模型象似视域下英汉隐现句对比探析

河南工业大学 成汹涌

提要:本文基于象似性与原型-模型论的二元有机融合,旨在原型-模型象似视域下从距离象似、顺序象似、标记象似三方面分别考释英汉隐现句描写结构及聚焦装置之异同,为认知并诠释英汉隐现句的功能及生成规律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发现:1)距离象似性方面,英汉隐现句中的联系项均居中位,拉近了被联系项之间的距离,英汉隐现句整体核心均与从属语中的局部核心距离最近;2)顺序象似性方面,英语隐现句的处所短语位置较汉语灵活,位移至句首的处所短语具有话题作用,遵循顺序象似性原则,而汉语隐现句为特殊的无主句,违背顺序象似性原则;3)标记象似性方面,英语隐现句体现为主谓一致,汉语隐现句标记体现为垂悬话题、词序及语序等。

关键词:隐现句、原型-模型象似、描写结构、聚焦装置





基于类比语料库的汉文训读词汇特征研究

浙江理工大学 杨琼

提要:本文基于自建汉文训读语料库与同时期和文语料库,类比考察汉文训读文本区别于和文文本的词汇使用特征,以及不同文本类型对训读结果的干扰。研究结果显示,佛经类训读与汉籍类训读的词汇特征无显著性差异,表明训读语言的词汇特征并未因文本类型的变化而受到明显干扰;与和文文本相比,汉文训读文本的词汇呈现出总体一致的复杂化趋势,具体表现为信息密度较高、词汇范围较广、概括性较强、汉语词较多而和语词较少。本研究认为,训读规则下的双语激活、目的语语体规范以及特定社会语境因素的限制和参与是汉文训读语言呈现出复杂化趋势的潜在原因。

关键词:汉文训读、词汇特征、翻译文本特征、接触语言变体




语言习得研究



中国英语学习者不同体裁口头表达句法复杂度的对比研究

山西大学 王华

提要:本文在句法复杂度的语域功能观指导下,通过因子分析和贝叶斯多元回归方法,对比大学英语四、六级考生在不同体裁口头表达中的句法复杂度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口头论述与口头讨论文本的因子差异主要体现在被动语态复杂度、动词短语复杂度、名词补足语复杂度、连词and结构复杂度和连词or结构复杂度五个方面,这说明文本体裁影响学习者口头产出句法结构的使用;2)在口头论述中,限定词复杂度、介词宾语复杂度、被动语态复杂度、动词短语复杂度和名词做修饰语复杂度可显著预测学习者的口语水平;在口头讨论中,直接宾语复杂度、介词宾语复杂度、介词数量复杂度和所有格复杂度可显著预测学习者的口语水平,这说明在不同体裁的口头文本中,区分不同水平学习者句法复杂度的特征有所不同。

关键词:句法复杂度、语域功能观、体裁、句法结构




学龄前汉语儿童语篇搭桥能力的发展

清华大学 谢媛 浙江大学 周鹏

提要:目前学界对学龄前儿童语篇搭桥能力发展的研究多集中在印欧语母语背景儿童,很少对汉语母语儿童进行考察。本研究设计了两个真值判断任务,考察三至五岁汉语儿童如何将有定的限定词短语和反身代词“自己”与其各自的先行词进行语篇搭桥,以及他们的搭桥能力如何发展。结果显示,汉语儿童从三岁起就能够进行上述两类搭桥,且该能力在四岁时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儿童的搭桥表现受到非语言认知因素的影响,在需要调用较少认知加工资源的条件下,儿童的搭桥表现得到显著提高。学龄前汉语儿童语篇搭桥能力的发展反映了语言知识与非语言认知因素在儿童语言习得中的互动。

关键词:语篇搭桥能力、形态句法特征、认知加工资源、学龄前儿童




西班牙语se对中国学习者习得非宾格动词的影响

北京外国语大学 何晓静

提要:西班牙语中的se具有重要的句法功能,是构建反身结构、被动结构以及无人称结构的重要工具,也是西班牙语中被称为“代词式动词”的形态标记。本文基于中国西班牙语学习者语料库,考察中国中高级学习者在非宾格动词使用中与se有关的错误类型,以此分析学习者对非宾格动词的习得规律。研究显示,se对学习者习得非宾格动词构成了挑战,非宾格动词的特征、非宾格动词之间的差异、母语的影响以及部分西班牙语动词的复杂形态及语义特征等因素均会影响非宾格动词的习得效果。其中,母语的影响是学习者未能正确使用非宾格动词结构中se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se”、西班牙语、非宾格动词、代词式动词



翻译研究



翻译中的创造性认知过程——基于科幻新词的实证研究

西南大学 文旭 罗静纯

提要:为深入了解译者翻译中的创造性认知过程,本文通过Eyelink 1000和TranslogII记录了九名受试对三段科幻文本的翻译过程和产品,并在测试后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发现,不同形式的科幻新词对应了译者不同程度的认知努力以及创造空间:在基本翻译任务中,译者从已有认知框架中提取翻译项或者以基本意义传递为目的而创造新词时,均会付出一定程度的认知努力,但译者对此的感知较弱;在高级翻译任务中,译者进行进一步创造性加工需要付出额外的认知努力,且会直接影响译者的主观感知。

关键词:创造性、翻译过程、科幻新词、认知努力






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中的文化自信意识——基于《芙蓉镇》英译本海外调查的个案分析

北京外国语大学 张威 雷璇

提要:加强目的语读者阅读效果调查,提高翻译质量评价客观性,是当前中国文学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的重点。为此,本研究在海外读者中展开《芙蓉镇》英译本接受情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的语读者并不赞同消解语言与文化特质因素的译介策略,反而更期望了解中国语言与文化的真实风貌。本文认为,新时代语境下,中国文学对外译介更应强化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重视翻译的文化和历史价值,构建真实、立体的中国形象,实现与世界其他文化的平等对话。

关键词:《芙蓉镇》、中译外、读者调查、文化自信



新时代专栏:中外文化交流研究



跨文化交流中命名的文化建构:以18世纪欧洲人对植物的命名为例

深圳大学 刘岩 四川大学 王晓路

提要:本文以18世纪欧洲人用拉丁文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植物进行命名和分类为历史线索,讨论语言与欧洲殖民扩张过程中的文化同一性建构之间的关系问题。研究发现,语言命名通常会以非语境化的方式将陌生事物纳入命名者所熟悉的认知系统中,并进而引发知识生产和跨文化认同。本文认为命名问题较为复杂,只有结合特定的历史语境对具体个案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在跨文化交流中辨别语言转换背后的观念形态和话语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命名、植物、话语策略、文化建构





德庇时英译中国文学的文化沟通研究

西藏民族大学 赵长江 赵家红

提要:德庇时是第一位全面英译中国文学的翻译家,他把中国的小说、戏剧和诗歌从汉语直接译为英语,结束了19世纪之前从拉丁语、法语转译中国文学的历史。他奉行信息传递为主、审美情感为辅的翻译理念,把中国的文化知识、道德情操、审美价值和风俗习惯传到了英语世界,树立了文化中国的形象。此外,他打开了西方读者的眼界,丰富了文化多样性,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交流。本文意图通过德庇时英译中国文学阐述文化沟通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德庇时、中国文学英译、中国文化、沟通交流



在线阅读及其下载


学术期刊官网,阅读全文

https://www.bfsujournals.com/c/2019-07-18/486506.shtml


知网下载期刊全文

https://navi.cnki.net/knavi/journals/WJYY/detail?uniplatform=NZKPT


2

订购链接

天猫旗舰店

单期购买。通过外研社天猫旗舰店购买当期以及过刊。


图片

(保存图片,打开淘宝“扫一扫”二维码)

往期精选

点击“阅读原文”,跳转知网


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订阅号:北外学术期刊

北外学术期刊官网:https://www.bfsujournals.com/

欢迎分享与转发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