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主题
  • 作者
  • 期刊名

刊讯 | 《英语文学研究》第九辑目录

2023/05/26
图片
图片


主编:张剑

副主编:赵国新

ISBN:978-7-5213-4441-7


本期目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期摘要

图片


文学理论




强制与认同的平衡:葛兰西对霸权概念的挪用与拓展

荆瑞歌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梳理霸权概念的历史发展和分析国家和市民社会相互交织的复杂关系,探讨了葛兰西霸权理论的内在矛盾性。本文尝试论证:其一,葛兰西对霸权概念的创新性拓展,具体表现为突显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的不可分割性,以及强制策略和认同策略的统一性;其二,霸权概念不同于其他相关概念的最大理论价值恰恰在于它对动态性的强调、对总体论的拒绝,尤其是对经济基础的暗示。这些都对英国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 键 词:安东尼奥·葛兰西;霸权;含混性;强制





“虚薄”:一种新型阅读/ 写作实践

玛乔丽·帕洛夫 著;黄 强 译

内容提要:“ 虚薄”概念由 20 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先锋主义画家马塞尔·杜尚提出,旨在显示相似乃至相同之物间实则存在的细微不同。而诗歌作为反映区别的艺术,具有形式层面的复杂性、语义层面的丰富性以及独有的唯一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不仅通过语义内容得以表达,还通过声音和视觉渠道得以彰显。因此,本文引介杜尚的“虚薄”概念,以托·斯·艾略特等人的作品为例,重新审视传统的诗歌阅读方式,认为在“虚薄”概念框架下进行的诗歌阅读实践可以更加有效地展现诗歌内部的语言、声音和语义信息,体现存在于诗歌本体中的艺术效果,为新时期的诗歌阅读、批评和创作提供新的思路。

关 键 词:虚薄;马塞尔·杜尚;阅读实践;写作实践;托·斯·艾略特


英语文学




“美德”背后的“愉悦”:理查森的《帕梅拉》及其18 世纪互文史

魏艳辉

内容提要:“ 美德”最初在英国小说话语中指美好的品质与德行,但在《帕梅拉》中其含义被窄化为“贞洁”。伊恩·瓦特认为窄化的目的是传播节制情欲的观念,为中产阶级婚姻树立典范。本文把《帕梅拉》置于18 世纪的历史语境中,观察它与艳情小说、戏仿作品与女性操行指南所形成的互文史,重新审视它所倡导的“美德”的实质,并以此修正和深化瓦特的观点。“愉悦”话语产生于放荡主义的社会风气、早期性解放运动、经验主义哲学思潮。小说成为“愉悦”话语再现与传播的主要媒介。“美德”与“愉悦”相互对立,彼此界定。事实上,理查森运用“愉悦”话语,重建美德话语,其目的正是规训女性情欲,稳定婚姻秩序。

关 键 词:美德;愉悦;互文史;《帕梅拉》;塞缪尔·理查森





帝国的悲歌:毛姆《面纱》中的生物政治学和殖民医学

蒋天平 胡朝霞

内容提要:威廉·萨姆塞特·毛姆创作的以中国为背景的小说《面纱》,看似一个关于婚姻和背叛的故事,但实则是关于大英帝国的殖民政策和殖民活动的故事。在婚姻和背叛的故事背后,是20 世纪初英法两国在中国内陆的殖民活动,以及他们与当地中国居民的文化关系和种族关系。本文从生物政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的角度出发,分析两国不同的殖民态度,以及这些态度的差异性对他们的殖民活动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小说的故事撕破了英帝国殖民活动的荣耀和神圣的面纱,以及两国间表面合作、实则竞争的面纱,同时也暴露了作者毛姆的殖民意识和20 世纪初大英帝国衰退的事实。

关 键 词:《面纱》;生物政治学;公共卫生;帝国卫生





“无望且过剩的爱”:奥登《葬礼蓝调》的自传色彩与哀悼文学价值

于 琰

内容提要:W. H. 奥登的《葬礼蓝调》长久以来被视为虚构性的挽诗,但针对其创作语境的精神分析研究表明,这首诗的创作灵感源于奥登本人的失恋经历和他对自身性取向的思考。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同性恋的成因和抑郁症心理有着诸多相似之处,而诸多证据表明《葬礼蓝调》既是同性恋者对于自身欲望生成机制的剖析,也是一首哀悼恋人逝世的抑郁挽诗。抑郁哀悼心理范式的形成是20 世纪挽诗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葬礼蓝调》的抑郁特征为奥登此后悼念叶芝等名家的经典挽诗创作提供了模板,从而推动了挽诗体裁的哀悼心理范式在20 世纪的转型。

关 键 词:W. H. 奥登;精神分析;同性恋;抑郁症;挽诗


苏格兰文学





苏格兰的幽灵:苏格兰超自然文学中的历史

潘妮·菲尔丁 著;院凯旋 译

内容摘要: 苏格兰文学经常借助超自然现象讲苏格兰的故事,其中的幽灵和闹鬼主题,再现了一个业已逝去、但能以文化形式被再次召回的苏格兰。本文旨在对比和探究《苏格兰高地古诗片段》和《灯塔》中的幽灵书写与历史再现。詹姆斯·麦克弗森《苏格兰高地古诗片段》中的幽灵书写,唤醒了一段古老的苏格兰历史,以此哀悼彼时的卡洛登战役,同时将詹姆斯党在此役的战败与英国现代文化相结合。相比之下,艾丽斯·汤普森的《灯塔》则以鬼故事的形式,揭露苏格兰参与奴隶贸易的历史。这一事实既难被现代人接受,也难被苏格兰文学史承认。

关 键 词: 哥特文学;詹姆斯·麦克弗森;《苏格兰高地古诗片段》;艾丽斯·汤普森;《灯塔》






殖民者还是被殖民者:司各特《罗布· 罗伊》中的苏格兰民族身份悖论

张 欢

内容提要:作为一部历史小说,《罗布·罗伊》同时反映了18 世纪苏格兰所面临的两个历史语境—— 1707 年的英苏联合和苏格兰的海外殖民,因而在“英格兰对苏格兰的统治”和“苏格兰对西印度群岛的统治”之间建立了一种同构关系,赋予了苏格兰以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双重身份。由于苏格兰获得海外殖民者身份是以成为英格兰殖民地为代价的,因而《罗布·罗伊》中同时交织着支持与反对英格兰殖民主义的话语,造成了文本的含混性。不过,小说对英格兰“国内殖民主义”的反对,也进一步启发司各特反思苏格兰海外殖民活动的“正当性”,最终使得司各特在其后期的苏—印小说中,开启了对苏格兰帝国主义的反思与批判。

关 键 词:沃尔特·司各特;帝国主义;英苏联合;文化民族主义;苏格兰





古物主义的政治:司各特《古董家》对共同体的“琐碎”建构

张秀丽

内容提要:沃尔特·司各特在《古董家》中塑造了古董家奥尔德巴克这个颇具讽刺意味的形象,但是小说的古物收藏的内容和细致入微的风格都颇受非议。前者被认为枯燥乏味,后者被认为分散零碎,与当时英国的政治历史需求相距甚远。然而,司各特的古物叙事并不一定是一种逃避,古物收藏以具体的实践将空洞抽象的民族/ 国家概念实体化,充实了对共同体的想象,可以说是以“琐碎”的方式建构了共同体。同时,它所展现的碎片化、地方化倾向,对于当时英国的宏大历史叙事也是一种反拨。除了具体的古物之外,小说中呈现的作为过去“遗迹”的“活死人”和口口相传的民谣,都在以琐碎化的方式想象个体化和有温度的共同体。司各特的古物收藏以“琐碎”的方式想象了共同体,建构了国家或民族的身份。

关 键 词:沃尔特·司各特;《古董家》;共同体;古物收藏


爱尔兰文学




帕特里克· 卡文纳《绿傻瓜》中的爱尔兰性书写

祁玉龙

内容摘要:相对于以“新教”“英语”“城市”为特征的“英国性”,“爱尔兰性”一般被描述为“天主教”“爱尔兰语”和“农村”。诗人帕特里克·卡文纳的自传体小说《绿傻瓜》生动演绎了什么是“爱尔兰性”:他出生在天主教家庭,又接受了凯尔特宗教观念,将两者融合在以诗歌歌颂上帝的创作原则中;他见证了爱尔兰语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的提升,却又深受英语文学的启蒙,形成了以英语吟诵爱尔兰情怀的独特诗风;作为农民诗人他既对城市有着天然的恶感,也对爱尔兰农村的现状不满,却又反复吟咏着他的爱尔兰乡村。卡文纳的故事验证了何为爱尔兰性,却又超越了这三个一般特征而将其加以升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卡文纳才被称作更能代表爱尔兰的爱尔兰诗人。

关 键 词:爱尔兰性;帕特里克·卡文纳;天主教;爱尔兰语;乡村


美国文学




反“他者化”情结:查尔斯· 雷兹尼科夫诗歌中的“他者”书写

王雅琼

内容提要:纵观查尔斯·雷兹尼科夫的作品,“他者”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核心话题。评论家和学者们虽然颇为关注雷兹尼科夫的“他者”书写,但就诗人为何孜孜不倦地创作这个类型的诗歌,以及该类型的诗歌有何特征,却鲜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细读雷兹尼科夫的作品,可以发现“他者”涵盖的方面非常广泛,不仅涉及种族、身份、语言等多个话题,还是诗人创作的灵感源泉、语言之家。鉴于此,本文将从诗人为何书写“他者”,如何移情“他者”、如何反“他者化”,进而为“他者”提供诗意家园的情感诉求,分析出雷兹尼科夫的“他者”书写具有反“他者化”的特征。雷兹尼科夫的反“他者化”情结彰显了他关注“他者”命运,为“他者”发声的悲天悯人情怀。

关 键 词:查尔斯·雷兹尼科夫;“他者”;反“他者化”;移情


加拿大文学




关于爱情还是关于写作:门罗《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中的伪造情书

黄重凤

内容提要:在艾丽丝·门罗的书信体短篇小说《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中,书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故事中的女管家乔安娜因雇主的外孙女萨比莎和她的同学伊迪丝合谋,冒充她的情人、伪造数封情书,使她陷入了爱河,但这个恶作剧却出乎意料地成就了一段姻缘。本文以书信体小说理论为出发点,从制造悬念与反讽、突出人物之间矛盾,揭示人物性格和心理,融合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三方面,揭示了伪造的情书在改变角色命运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伪造的情书促使乔安娜实现从大龄单身女性到幸福婚姻的个人命运的转变。另一方面,它也赋予情书的执笔人伊迪丝更清晰的自我认知,激发了她的作家梦。

关 键 词: 艾丽丝·门罗;《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书信体小说;书信幻想;身份重构


访谈录




西方现代派背后的“中国故事”:现代派研究专家钱兆明教授访谈录

林力丹 钱兆明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英美学术界的文学研究对跨民族、跨学科和跨媒介的研究都持欢迎态度,这也是未来的文学研究的趋势。钱兆明教授利用他自身的多元文化背景,创造性地开辟了现代派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即阐释美国现代派诗歌与亚洲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从庞德和威廉斯与中国文化和诗歌的关系开始,到庞德、史蒂文斯和摩尔与中国绘画的关系,再到亚洲文化和艺术对晚期现代派的影响,这些构成了他早期、中期和新近的学术成果的发展路径。这些成就通过展示西方文学中隐藏的“中国故事”,对于学术界重新评估现代派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堪比萨义德在20 世纪70 年代开辟的“东方主义”研究和庞德在20 世纪对中国诗歌的“重新发明”。在这次访谈中,钱兆明教授不仅追溯了他作为教授的发展历程,而且详细说明了他的研究项目的意义,分享了他的成功经验。

关 键 词:西方现代主义;跨文化研究;“中国故事”;埃兹拉·庞德;威廉·卡洛斯·威廉斯


在线阅读及其下载


在北外学术期刊官网,查看本刊

https://www.bfsujournals.com/c/2019-07-18/486524.shtml

在知网,查看本刊

https://navi.cnki.net/knavi/journals/YYWX/detail?uniplatform=NZKPT


订购信息


天猫旗舰店

单期购买。通过外研社天猫旗舰店购买当期以及过刊。

图片


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订阅号:北外学术期刊

北外学术期刊官网:https://www.bfsujournals.com/

欢迎分享与转发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