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主题
  • 作者
  • 期刊名

刊讯|《外国文学》2023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2023/05/19
图片
图片

主 编: 金 莉 

副主编:姜 红 马海良 

邮发代号: 2-450



本期目录

图片


本期摘要


评论:英语文学研究


论中世纪英国的共同体思想与文学想象

李维屏

内容提要:中世纪英国文学从古英语到中古英语、从英雄史诗到罗曼司经历了600余年的漫长历程。作为世界古典文学遗产的组成部分,中世纪英国文学折射出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即共同体思想与文学想象如影随形,相辅而行。那些在英国文学史上步入经典行列的传世佳作不约而同地将共同体作为文学想象的客体,并且在反映社群的生存状态时体现出强烈的命运意识和共同体理念,从而不仅为英国文学的命运共同体书写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后历代英国作家提供了一个绵亘不绝且内涵丰富的创作题材。本文旨在考察中世纪英国共同体思想对文学想象的影响,探讨几部经典名作中的共同体表征,并揭示“诺曼征服”所引发的英国共同体思想和文学想象的深刻演变。

关键词:中世纪英国文学;共同体思想;文学想象


论休斯诗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吴 笛

内容摘要:英国当代著名诗人休斯在多部诗集中抒写了复杂、丰富的动植物意象,被视为生态主义诗人;同时,他的诗中抒写了捕鱼、狩猎等人类活动,并呈现了动物世界残暴的一面,因而又被视为反生态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者。本文拟将批评视野拓展到生态伦理的层面,审视休斯的自然诗篇,认为其诗歌主要以自然意象进行思维和探索,或通过它们寻找人与自然的关联,渗透出复杂而深邃的生态伦理思想。休斯的自然抒写,其根本目的在于为人类的生存提供道德经验,审视人类行为,以生态伦理丰富社会伦理的内涵,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道德警示。

关键词:休斯;自然诗篇;人与自然;生态伦理


关于新世纪美国小说城市书写研究的设想

杨金才

内容提要:新世纪美国小说的城市书写具有深刻的文化含义和美学特征,既展示了孕育在城市空间内的不同政治文化意蕴,又体现了后现代悖论性的美学特征。城市空间演绎的社会时空散发出新奇的审美趣味,无论其创作形式还是主题内涵均值得深入开掘。本文拟就这一研究谈几点设想,希望通过具体作家作品分析,进一步审视新世纪美国小说如何表征城市文化生活,进而较为客观地蠡测当代美国作家对于当今美国社会中消费、伦理、种族、身份等问题的探讨,并可望整体考察时代变迁对作家价值取向的影响,动态把握蕴含于作家创作中的思想意蕴与人文价值。

关键词:美国小说;城市书写;文化表征;研究设想


澳大利亚文学中的跨界挣扎和跨文化写作

彭青龙

内容提要:澳大利亚是由英国殖民地发展起来的多元文化国家,远离欧美、紧邻亚洲的地理位置和遭受身份断裂的历史,使得澳大利亚文学中形成了在民族性和世界性之间跨界挣扎和内外关系兼具的跨文化写作现象。本文结合澳大利亚文学的发展历程,围绕这两个问题,试图论述和揭示其演变动因和本质特征。论文认为,澳大利亚文学中的跨界挣扎和跨文化写作是身份建构过程中的客观反映,也折射出澳大利亚从丛林社会演变成工业社会的历程。澳大利亚文化身份建构是澳大利亚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动态投射,彰显出澳大利亚多元社会内部和外部世界错综复杂的关系。对亚洲文化的关注和书写是澳大利亚文学在澳大利亚迈向全球化世界的过程中展现出的新趋向。

关键词:澳大利亚;民族性;世界性;多元文化;身份;跨界挣扎;跨文化写作


马克思主义与尼日利亚本土流散作家

朱振武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进入非洲后,长效改变了当地的政治场域和文化形态,影响了尼日利亚的图图奥拉、奥基格勃、奥索菲桑和阿契贝等一系列本土流散作家的思想和创作。作为非洲第一大经济体,尼日利亚孕育了一众出色的作家,也成为马克思主义进入非洲后的思想重镇。从初步认知到深刻理解,从狂热追求到矛盾书写,这些在自己的国家经历着文化冲突和身份困境的作家在其创作中表达了各自的马克思主义观,展现了对非洲现实问题的不同洞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尼日利亚文学;本土流散;身份困境


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加勒比身份叙事——以《抵达之谜》为中心

周敏

内容提要:在细读《抵达之谜》的基础之上,本文指出,虽奈保尔将其视为小说,但它更是一部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自传体叙事。以这样一种主观的形式,奈保尔追溯了他与自己曾经鄙视的加勒比身份的和解路径,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记录,也是从殖民时代到后殖民时代和全球化时代的社会象征叙事。这种和解后的加勒比身份超越了东方在西方“凝视”下的被动性和自卑性,也有别于法农所说的戴着“白面具”的“黑皮肤”人的身份,其本身具有颠覆和解放的力量;如同奈保尔一样,叙述者凭着这个和解的加勒比身份,得以从作为殖民体系中他者的痛苦中解放出来;不仅如此,还获得了新的力量来反思造成这一切的殖民历史。而这种和解,正是经由(自传)写作实现的。

关键词:《抵达之谜》;加勒比身份;自传体叙事;殖民历史



21世纪加拿大文学批评新趋向——“跨加文学”的理论化

袁 霞

内容提要:加拿大文学批评界在21世纪兴起的“跨加文学”方法论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阐释模式,结合了后殖民理论和相关的文学批评方法,首先对体制在加拿大文学研究中的作用和局限性进行了深入思考。此外,学者们利用这一方法论探索了全球化浪潮下的公民身份,试图用多样化的处理方式促进不同身份的族裔在加拿大境内的融合与对话。最后,针对不断加速的文化和资本全球化形势下出现的超民族方法论,加拿大文学批评界产生了一种反向的批评话语,指出民族始终是公共话语和人文研究的核心关注点。

关键词:跨加文学;体制化;公民身份;民族话语


当代爱尔兰跨国流散叙事的新趋向

陈 丽

内容提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爱尔兰文学进入加速繁荣期,作家和评论家集体表现出较强的除旧布新意识。在重估移民历史的迫切文化要求下,结合流散研究理论的快速发展,当代爱尔兰跨国流散叙事出现较多文本新实践,从传统的“受害者流散”叙事模式转向更具个体特异性的流散新主体叙事,用个性化的体验对抗元叙事的笼统概括。爱尔兰大饥荒的创伤性集体记忆被反复重述,却不再仅仅指向死亡和失根的民族悲剧,还被重新想象成爱尔兰人在他乡适应和奉献的强大故事。与此同时,少数群体的沉默被打破,情感的力量和“跨国爱尔兰性”的可能性得到探索。当代爱尔兰流散作家坚持在多元文化共存的遭遇地带,展示失根者的意义重构过程和跨族群共同体形塑。

关键词:当代爱尔兰文学;跨国爱尔兰性;巴里;麦凯恩;托宾


理论 


德勒兹对巴特比句式的语用学解读

于 琦

内容提要:德勒兹对梅尔维尔《抄写员巴特比》的解读聚焦在巴特比句式“我宁愿不”之上,把小说视为这一句式的物质性展开。他旨在进行一种语用学解读,探讨这篇小说暗含的一种理论指向,即少数用法的文学。借助分析文学语言的少数用法,以特殊性打破系统的同质性和单一性,挖掘文学在当代社会的革命潜能,明确瓦解旧秩序和挑战权力的可能性。德勒兹达成了质疑和动摇一切成规的理论目标,也开启了一种对文学进行语用学解读的新模式,打开了文学研究的新空间。

关键词:巴特比句式;少数用法;语用学解读


西方文论关键词


诠释学循环

李建盛

内容提要:“诠释学循环”是诠释学理论中最基本、最有争议的概念和学说之一。诠释学循环意味着文本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相互循环理解,两个过程构成无从开始的“循环”,被称为“恶性循环”。如何打破这个循环或如何以正确方式进入循环成了理论家们持续探讨和争论的问题。方法论诠释学试图打破循环以获得客观性理解,本体论诠释学力图以正确方式进入循环以实现有效性理解,当代诠释学争论做了不同探讨,丰富和拓展了诠释学循环的理解。今天,诠释学循环的阐释呈现出多样性的场景。

关键词:诠释学循环;理解;解释;文本


怀疑阐释学

苏立君

内容提要:作为一种对文本及其隐藏意义进行挖掘和解码的阐释方式,“怀疑阐释学”现已成为人文学科的主要阅读策略和批判技能之一。在利科的初始语境中,怀疑与信仰的意愿构成阐释活动的双重动机,对应着意义的去蔽和恢复。20世纪90年代,塞吉维克把怀疑在方法论中的核心地位归因于偏执概念的特权化,从情动视角延展了怀疑阐释学。菲尔斯基则以日常意义上的怀疑情绪为旨归,进一步将“批判性阅读”提炼为“怀疑式阅读”,并在批判中捕捉到与侦查行为相似的身份认同、解释手段、逆推范式以及对调查过程本身的依恋,还原了批判的游戏性和情感参与。

关键词:怀疑阐释学;偏执型阅读;批判性阅读;菲尔斯基;后批判


文化研究 


谷川雁的诗与共同体思想

高华鑫

内容提要:在20世纪50至60年代的日本文化界,谷川雁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他的诗作拓宽了战后诗歌的边界,将现代主义的形式实验与左翼文学的政治意识熔于一炉。针对文学界与大众的距离,他推动地方民众文化社团的发展,以塑造新的文化主体。共同体是谷川雁的核心理念,他认为被资本主义破坏的“亚细亚共同体”恰恰包含通向社会主义的潜能,通过有组织的文学和社会活动,民众可以批判地继承共同体传统,克服自身的异化。谷川雁的文学与行动,关联着现代东亚文学与思想史中的诸多重要课题。

关键词:谷川雁;战后诗;民众文化团体;亚细亚共同体


《摹仿剧》的摹仿与创造

任海燕

内容提要:沃尔科特的《摹仿剧》将鲁滨孙故事置换至加勒比海的多巴哥,借“漂流者客栈”逆写西方现代神话。如果说英国老板哈里的故事停留于生活对艺术的简单摹仿,雇工杰克逊则从历史的维度,展开创造性摹仿。一如其吟唱的卡利普索,杰克逊代表着外在于西方中心结构的创造性力量。须知这部两幕剧诞生于1978年,同年出版的还有萨义德的《东方主义》。面对西方学界的殖民主义与反殖民主义对峙,沃尔科特旁逸斜出,在艺术摹仿的创造性游戏中呼唤审美体验,实现了鲁滨孙神话的去殖民化和克里奥尔化,还提出了以艺术为解决方案的理想生活模型。

关键词:沃尔科特;《摹仿剧》;鲁滨孙;摹仿论;加勒比海文学


沉默的可能性:《纽约三部曲》中布朗肖文学观之探究

夏 寒

内容提要: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的文学创作深受法国思想家布朗肖的影响,其代表作《纽约三部曲》便是对后者以沉默为中心的文学观的一次虚构化实践。该小说以“文学的真相是什么”这一关于文学自身存在的高度自我指涉的问题为核心命题,是对何为理想的语言、理想的作者与理想的作品具有哲学意味的文学探索。它以揭示文学语言的沉默本质为切入点,呈现了沉默所具有的创造性的否定力量,也使语言拥有了表达无限语义的潜能;在此基础上,作者藏匿于书写行为中,创造出布朗肖意义上的悖论式的理想作品。在卸下表达绝对意义的束缚后,作品向无穷的可能性敞开自身,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创造性。

关键词:《纽约三部曲》;奥斯特;布朗肖;沉默


论残疾的社会接受进程——以20世纪三位美国南方作家的残疾书写为例

阳 洋

内容提要:20世纪的美国南方文学不乏对怪异身体的关注。以往,学者们将该种怪异书写置于现代主义的怪诞美学中进行考察,却忽视了该书写中存在大量隐含重要叙事功能的残疾个体,同时该书写也折射出彼时残疾文化与残疾接受的演变。尤多拉·韦尔蒂、安·泰勒、李·史密斯三位美国南方作家对残疾人生命经验的文学再现,细致勾勒出残疾群体从被他者化、被接纳直至主动形塑主体性的嬗变。该进程不仅与20世纪美国残疾话语的动态流变相一致,同时也展露出残疾与赏异、种族失能构建、社会关怀、双重疗愈话语博弈的复杂关联。

关键词:残疾;怪异秀;拼贴;园艺疗法;残疾书写


伊斯特琳·基尔作品对印度那加民族主义的书写

张 月

内容提要:伊斯特琳·基尔是印度东北部那加兰邦用英语进行原住民文学创作的本土小说家和诗人。她的作品不仅描写了那加民族的传统神话和民间故事,展现了那加人宗教信仰的转变,还刻画了那加地区近代以来受到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因此,本文从那加民族主义切入,以跨学科的方法研究作品中以泛灵论和基督教为核心的那加民族文化,考察基尔在作品中所描述的人物命运在历史中的沉浮,分析那加民族近现代社会政治历史变化,展现原住民文学对民族文化的想象与建构。

关键词:原住民文学;宗教信仰;那加民族主义;文化认同


书评 


“非作诗学/政治”是虚无主义吗?——评阿甘本《业:简论行动、过错和姿势》

林大江

内容提要:阿甘本用“非作诗学/政治”定义自己的批评事业,但批判者认为该事业的终极讯息是政治虚无主义。如何看待这一错位?在近著《业:简论行动、过错和姿势》中,阿甘本描述了西方伦理与政治思想传统中分别以“实践/行动”与“知识/思考”来定义人之本质的两种范式。他认同后一种范式,认为人通过制作为自己建立了最本初的生存空间,诗意的栖居乃存在的本质。他所倡议的非作,不是不作为,而是立足姿势的本体论,秉执纯粹手段的政治,停摆合目的性装置,解放生命潜能。理解以上两种范式的相互交错、彼此分离,是理解阿甘本与其批判者分歧的关键。

关键词:阿甘本;非作;诗学;政治;姿势;潜能

在线阅读及其下载


学术期刊官网,阅读全文

https://www.bfsujournals.com/c/2019-07-18/486526.shtml


知网下载期刊全文

https://navi.cnki.net/knavi/journals/GHJK/detail


订购信息


天猫旗舰店

单期购买。通过外研社天猫旗舰店购买当期以及过刊。

图片

往期精选

点击“阅读原文”,访问学术期刊官网


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订阅号:北外学术期刊

北外学术期刊官网:https://www.bfsujournals.com/

欢迎分享与转发

图片
图片
收录于合集 #刊讯
 26
上一篇刊讯 |《国际汉学》2023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