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主题
  • 作者
  • 期刊名

国际期刊概览:《中国与阿拉伯研究》2022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2023/05/06
图片
图片

《中国与阿拉伯研究》2022年第2期

e-lSSN: 2747-7460

主编: 薛庆国、Masoud Daher

执行主编:刘欣路

执行副主编:吴炅雁、尤梅


图片

本期目录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期摘要




中国学者的阿拉伯文学研究:从中国边缘到阿拉伯中心

林丰民

摘要:尽管在1946年阿拉伯语教学就已经在北京大学开展,但是阿拉伯文学的研究基本上是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由于种种原因,高校教师很少开展对阿拉伯文学的研究,那时候对阿拉伯文学的研究处于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边缘。有关阿拉伯文学的文章和论文基本只在《阿拉伯世界》上发表,而有关西方文学和俄罗斯文学的研究论文则多发表于《外国文学评论》《国外文学》《外国文学》《当代外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研究》等。在20世纪80年代,阿拉伯语教师很难在这些杂志上发表他们的论文。近年来,阿拉伯文学的研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国的学者对阿拉伯文学的研究不仅局限于阿拉伯古代文学,还涉及阿拉伯现当代文学。《论〈一千零一夜〉:神话与现实》《为爱而歌:科威特女诗人苏阿德·萨巴赫研究》《阿拉伯现代文学与神秘主义》《文化转型中的阿拉伯现代文学》《全球化语境下的阿拉伯诗歌—埃及诗人法鲁克朱维戴研究》和《中国文学与阿拉伯文学研究》等专著相继出版。他们还编写了多部阿拉伯文学史,在图书市场上出现了《阿拉伯文学史》《阿拉伯近现代文学史》和《阿拉伯文学通史》等书。北京大学教授仲跻昆于2005年获得埃及高教部表彰奖,2011年获得阿联酋谢赫·扎耶德图书奖之年度文化人物奖,同年还获得沙特阿卜杜拉国王世界翻译奖。这位中国教授获得的这些奖项证明了中国的阿拉伯文学研究已经从中国的边缘走向了阿拉伯的中心。

关键词:阿拉伯文学;中国边缘;阿拉伯中心;仲跻昆;北京大学




阿拉伯小说中的中国

纳比勒·苏莱曼

摘要:本文以阿尔及利亚作家艾敏·扎维小说《王后吻着龙的唇》、卡塔尔作家阿里·哈吉里的《太阳舰队》、叙利亚作家哈奈·米纳的《北戴河故事三部曲》和《春与秋》这四部小说为例,来分析阿拉伯现代小说中的中国形象。本文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在这些小说里,中国作为他者是如何被书写的?小说又是如何呈现自我的?小说如何描绘自我与他者,个人与社会间的文化、政治和经济关系?小说的美学是如何建构的?

关键词:中国形象;阿拉伯小说;自我与他者;艾敏·扎维;阿里·哈吉里;哈奈·米纳





“边缘人”的抗争:小说《日落绿洲》的女性形象解读

牛子牧,王珂妮

摘要:荣获首届“阿拉伯小说国际奖”(IPAF)的小说《日落绿洲》)2007(是埃及作家巴哈·塔希尔的佳作之一。该小说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其中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女性角色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点,即遭受到男权社会的边缘化。本文关注《日落绿洲》中众多女性人物困于“边缘”的处境和冲出“边缘”的抗争。面对结构性的性别不平等,女性个体固然无法轻易摆脱悲剧性命运,但是她们勇于反思和对抗男权文化对女性的规训,表现出超越时代的清醒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她们虽败犹荣。

关键词:《日落绿洲》;“边缘人”;女性形象





阿拉伯人在黄金时期为何未译介中国思想?

比莱·阿卜杜·哈迪

摘要:本文旨在分析阿拉伯文化遗产中的中国形象,尤其是赛义德·安达卢西、艾布·哈彦·陶希迪、伊本·穆加发、查希兹、伊本·纳迪姆等阿拉伯著名文学家作品中的中国形象。研究发现这些著作并未涉及博大精深的中国思想,中国思想的缺席可以称之为阿拉伯文化遗产中的黑洞。本文认为,由于早期阿拉伯人无法通过汉语直接了解中国思想,故得出中国思想“不存在”的结论,这种想象中的“不存在”加剧了黑洞的生长。随着21世纪的到来,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文化日益开放,阿拉伯世界可通过多种途径直接了解中国文化,这得益于21世纪中阿文化交流愈加密切以及中阿关系在各个领域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中国形象;中国思想;阿拉伯文化遗产;中阿关系





残酷现实之上的闪亮诗性花朵:达尔维什诗歌巴勒斯坦身份多重性的中国解读

唐珺

摘要:马哈茂德·达尔维什(1941—2008)被誉为“巴勒斯坦民族代言人”,是巴勒斯坦抵抗诗歌流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选集《来自巴勒斯坦的情人》中译本于2016年出版,后于2020年再版。在中国诗人、阿拉伯文学研究者、诗歌爱好者等群体看来,达尔维什对巴以冲突下巴勒斯坦民族的身份危机早有觉知,并通过大量的诗歌创作实践,对本民族文化身份属性进行了动态化的诗意建构,为凝聚、维护、扩展民族身份,记录、传承文化遗产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本文试从达尔维什诗歌中体现的身份危机的觉知、多元民族身份的建构、捍卫民族身份的策略三个方面,透视达尔维什对民族身份危机的审视,展现诗人对于诗歌参与和助推民族文化身份塑造的信仰。达尔维什以诗性话语,为记录、拓展和捍卫巴勒斯坦人多维度的真实的民族身份属性,做出了可贵努力。

关键词:马哈茂德·达尔维什;抵抗诗;巴勒斯坦身份多重性;中国解读




中国古代社会人文思想的本质

欧麦尔·阿卜杜·海逸

摘要:中国的农业活动自产生之初到后续的发展,均受到了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影响。在古代长达几个世纪里,不同的思想体系在中国应运而生。以儒家、道家思想为首的中国各种思想流派,共同奠定了社会、人文、政治思想的基础。这些思想流派是中国人文思想不断发展的结果,深刻反映了中国的传统、习俗、家庭美德和社会道德,时至今日,依旧影响着当代中国的人文思想。

关键词:社会人文思想;中国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




中美博弈背景下中国对阿拉伯国家外交的发展与前景

陈杰

摘要: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交往渊源久远。进入21世纪后,中阿关系迎来多个重要阶段,2018年7月,中阿双方一致同意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成为中阿友好合作的新的历史起点。与此同时,中美关系直线下坠,美国改变其对中国的战略定位,加强了对华遏制,开启了中美战略竞争时代。因此,中阿关系将处于中美战略竞争的重要场域,未来美国因素将成为影响中阿关系发展的重要变量。本文拟从影响中阿关系的内外因素入手,进一步分析当前大国竞争背景下,中国对阿事务参与主动性变强、双方交流领域和交流方式多元化的外交风格变化,阐明此种变化所体现的阶段性与长期性、因应性与主动性、情境性与总体性以及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统一。当前,中国不仅要认识到阿拉伯国家所具有的战略意义,还要正确认知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收缩,在对阿外交中通过加强元首外交频度、加强多边机制利用、加强发展战略对接、加强公共产品供给以及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等方式进一步稳固中阿关系,扩大合作增量,关注彼此核心利益。

关键词:中国对阿外交;中美竞争;外交风格演进





阿中交流:从丝绸之路到哲学对话

塔哈·杰查

摘要:阿中关系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公元前二世纪。丝绸之路曾是早期阿拉伯人了解中国最重要的纽带。在现代,阿拉伯与中国之间开启了一段新对话,特别是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意味着正式宣布将建设一条连接中国同阿拉伯世界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新丝绸之路。在此之前,已有阿拉伯与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学者根据对道家和儒家等中国哲学的新理解,在思想、文化、文学、哲学等领域开展了对话、互译与研讨,中国穆斯林翻译家也曾将《古兰经》、教法学和经注学著作、诗歌及其他伊斯兰经典作品从阿拉伯文翻译成中文,从而为两种文化开展持续对话、开拓面向未来的交流铺平了道路。

关键词:丝绸之路;阿拉伯人与中国哲学;“一带一路”倡议;道家与儒家



在线阅读及其下载


学术期刊官网,阅读全文

https://www.bfsujournals.com/c/2021-09-08/506060.shtml


官网下载期刊全文

https://www.degruyter.com/journal/key/caas/html


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订阅号:北外学术期刊

北外学术期刊官网:https://www.bfsujournals.com/

欢迎分享与转发

图片
图片
收录于合集 #多语种
 102
上一篇中国斯拉夫研究 | 当代俄罗斯史学的体系重建与价值转向(文/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