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主题
  • 作者
  • 期刊名

刊讯|《外国文学》2023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2023/03/20
图片
图片

《外国文学》2023年第2期

主 编: 金 莉 

副主编:姜 红 马海良 

邮发代号: 2-450





本期

目录

图片


本期

摘要

评论 

《我的名字叫红》:

“新奥斯曼主义”之文学表达

穆宏燕

内容提要:土耳其共和国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全盘西化和“去奥斯曼化”之后,在20世纪后期兴起“新奥斯曼主义”思潮,希望重新找回昔日奥斯曼帝国的荣光。帕慕克的小说《我的名字叫红》可谓作者的身份认同宣言,紧扣“新奥斯曼主义”思潮在土耳其的兴盛。小说对“红色”追根溯源,讲述了大量有关绘画即“记忆”的故事,巧妙呈现出“红”与“黑”的辩证统一关系,意图唤起土耳其人对那璀璨壮丽的“红”的记忆、对曾经的“世界中心”奥斯曼帝国荣光的记忆。因此,尽管小说只有一章名“我的名字叫红”,但实际上“红”是贯穿整部小说的主题象征意象,表达了作家对土耳其民族渊源与荣光的追寻。

关键词:《我的名字叫红》 新奥斯曼主义 奥斯曼帝国 文学表达


康拉德家庭伦理叙事中的人物悖论

李长亭

内容提要:在对康拉德的《在西方目光下》《黑暗的心》《间谍》和《进步前哨》等作品中的人物评述中,许多评论家运用后殖民主义等理论,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及其动机,揭示了他们虚伪、贪婪、自私的负面性格特征,但从家庭伦理叙事层面对其进行悖论式分析的文章却十分鲜见。本文旨在通过悖论分析比较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和社会状况,结合康拉德独特的出身背景及个人经历,揭示其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伦理取向。分析认为,康拉德作品中的人物越是虚伪和贪婪,其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就越大,但作为社会单元的家庭却从中受益越多。尽管康拉德暗示,对家庭的关怀往往是影响人物性格发展及其社会关系建构的重要因素,但他通过对人物悖论式发展的表征,表达出在工业文明和殖民扩张背景下对家庭伦理困境的忧思。

关键词:康拉德 家庭伦理 叙事 悖论


一场关于捕捉与逃逸的语言游戏——论汉德克的小说《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

胡希琴

内容提要:《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汉德克从激进语言批判和形式革新转向聚焦个体感知与存在的第一部转型之作。这部犯罪侦探小说展演了语言秩序和社会秩序对个体的双重捕捉以及个体的双重逃逸,并以守门员罚点球这一生动场景来提示捕捉与逃逸的辩证关系。本文尝试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小说在情节编织、语言、文体、主题建构等多个层面上展开的捕捉与逃逸进行梳理,并着重分析主人公如何以语言游戏的方式从语言秩序中逃逸,以此理解“汉德克式的逃逸”,管窥汉德克的美学追求。

关键词:《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 汉德克 捕捉 逃逸 语言游戏


从边缘到中心——国际文学空间中的村上春树文学

杨炳菁

内容提要:对于村上春树文学在世界范围广受接受的现象,既有研究往往关注其文学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以及接受方的社会、文化特征。这种研究虽然可以部分解释村上春树文学在世界范围的接受现象,但却欠缺世界文学存在“中心—边缘”这一视角。如果以卡萨诺瓦在《文学世界共和国》中的观点进行考察便可以发现,作为处于边缘的文学,村上春树文学在国际文学空间获得可见性是其通过祝圣的方式在世界文学的中心获得了认可。

关键词:村上春树 中心 边缘 祝圣


《寻羊冒险记》中的“羊”

与隐喻脑文本的建构机制

任 洁

内容提要: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脑文本认知结构里,解喻、施喻的过程就是建构隐喻脑文本的过程,均表现出鲜明的伦理特点。在解喻活动中,解喻者运用能指脑概念与所指脑概念,在特定伦理语境中对喻体进行解构与重构以获得隐喻意义。隐喻意义作为解喻的结果在人的大脑中存储下来,形成隐喻脑文本。隐喻脑文本具有指导解喻主体实践的作用。在施喻过程中,施喻者将既有脑概念或脑文本按照隐喻伦理重新组合、编辑和加工,生成隐喻脑文本,继而借助语言或文字等方式表达出来,得到隐喻。施喻是为了向解喻者传递脑文本。在《寻羊冒险记》中,日本作家村上春树通过设置“羊”这一隐喻,从解喻和施喻的角度揭示了隐喻主体建构脑文本的基本伦理原则。

关键词:村上春树 《寻羊冒险记》 隐喻脑文本 脑概念


日本后“3·11”文学《山猫·圆顶》的多元叙述与精神空间的构建

冯立华

内容提要:东日本大地震后,津岛佑子创作的小说《山猫·圆顶》以“混血儿”为视点,通过神话式结构、生死时间意识对立以及母子共生图示的多元叙述方式,将日本历史上的原爆经历以及美军占领时期出生的混血儿的人生和福岛核电站事故连接起来,构成原爆(战争)—混血儿—核电站(灾难)的交叉空间,构筑超越灾难的共生理论,即以文学的方式构建精神想象力的“圆顶”,超越种族和国界,在共生中实现未来人类的再生。这篇小说包含了后“3·11”文学书写上的多种特征,本文在分析此小说的同时,从灾难文学的视点,运用比较的方法,试图勾勒出日本后“3·11”文学的部分书写特征并探讨文学之于灾难的作用。

关键词:津岛佑子 后“ 3·11”文学 《山猫·圆顶》 精神空间


石黑一雄《浮世画家》时间考

郭晓丽

内容提要:石黑一雄《浮世画家》的故事时间散落在曾经的军国主义画家小野增二的不可靠叙述之中,对小说时间进行解码是回到历史语境解读文本的前提。本文对照阅读小说英文原版、两个中文译本和一个日文译本,根据故事逻辑准确锚定日本战败前后小野经历的各个事件的具体时间,进而分析小说故事时间上的突出矛盾。石黑一雄努力把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压缩到战后日本被占领期内1948年10 月到1950年6月不到两年的日记时间里,通过对小野自我欺骗的反讽式揭露重提日本人对战争责任的认识问题,立足当下,强调只有正视过去才能构建未来。

关键词:石黑一雄 《浮世画家》 时间 矛盾 反讽 战后



理论

拉康精神分析的伦理学悖论

赵 淳

内容提要:通过阐明为何内在匮乏的主体必须转向同样匮乏的大他者那里去追索伦理依据,齐泽克指认的拉康分离伦理学澄清了精神分析伦理学的理论预设。拉康在质疑和批判传统伦理学的基础上提出精神分析的伦理就是按照欲望行事,而欲望又 将主体导向体现为象征秩序的大他者。在此维度上,拉康虽无力为伦理填充具体内容,但他对象征界展开了强烈批判。从悲剧的维度,拉康设想了绝不向欲望让步的安提戈涅式的英雄伦理。尽管在拉康的普通人伦理和英雄伦理之间存在某种悖论,但两者并无不可调合的冲突,实则有着相似的底层逻辑:它们都暗含某种对象征秩序的抵抗、批判、拆解甚至颠覆的动因。所谓拉康伦理学的悖论,某种程度上暗中被这种以批判性和颠覆性为内核的认知同一性消解了。

关键词:精神分析伦理学 拉康 齐泽克 分离伦理学 死亡欲望 安提戈涅


西方文论关键词 

后殖民剧场研究

李 元

内容提要:“后殖民剧场研究”是后殖民主义与当代剧场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探讨西方剧场形式与本土、民间剧场形式之间的互动。该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以来,范围不断扩大,议题日益丰富,理论话语也不断发展。本文拟梳理后殖民剧场研究发展的脉络,讨论其理论话语的建构和演变。后殖民剧场研究从某种政治意识形态出发,但也试图兼顾剧场美学,研究者借用人类学、符号学、现象学、文化文学等批评方法和视角,或尝试建构后殖民剧场理论体系,或从具体案例出发分析问题,其批评话语总是呈现融杂、交叉和综合的状态。

关键词:后殖民剧场 抵抗话语 融杂剧场 交叉


地理批评

张 蔷

内容提要:由法国比较文学专家韦斯特法尔提出的“地理批评”是最近十年异峰突起的前沿文学批评理论,在“空间转向”浪潮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韦斯特法尔从德勒兹和加塔利等人的后现代地理哲学中汲取理论养分,提倡采用“地理中心主义”视角探讨文本与世界的互文与互动关系,建议采用“多重聚焦”“多重感官性”和“地层学视角”三种具体方法探究不同文本对同一地方的表征,引导读者走向对空间的多元感知。在其晚近著述中,韦斯特法尔进一步将地理批评方法从文学文本拓展至后现代艺术地图,呼吁用多元化和去中心化的视角重新审视全球化时代的空间格局,不仅为地理批评赋予了认识论价值,也使它彰显出强大的跨学科生命力。

关键词:地理批评 韦斯特法尔 空间转向 地理中心主义 地图批评


文化研究 

瘟疫书写中的数据伦理与文本真实——以笛福《瘟疫年纪事》为中心

刘 丹

内容提要:学界对笛福在《瘟疫年纪事》中频繁使用统计数据这一现象的研究多集中探讨其历史真实性。实际上,《瘟疫年纪事》中的统计数据绝非简单的主观真实性或历史真实性。英国的全球殖民战略带动了计算科学的发展,由此也引发了信息技术的进步,从而营造出数字和信息弥漫的时代语境,促使笛福在创作中大量使用统计数据。但数据伦理的限制和新兴思想中对“不确定性”知识的看重,又使得笛福使用的统计数据披上了不真实的色彩,而这非但没有削弱作者对瘟疫的再现,反而让读者抛开统计数据的真假之辩而领悟到更加生动感人的疫情原貌。

关键词:《瘟疫年纪事》 数据伦理 文本真实 统计数据


“半局外人”与帝国政治:《达洛维夫人》中的边缘漫游者

孟德燕

内容提要:《达洛维夫人》是伍尔夫典型的城市小说和战后反思小说。本文试图研究伍尔夫如何借用并改造传统的男性漫游者叙事来展现一战后英帝国复杂的政治叙事,从而实现她的写作目的。她采用三个边缘人物——女性、失意的殖民地官员、弹震症患者,作为漫游者的主体,赋予他们“半局外人”视角,通过他们的都市漫游和变幻的意识流动揭示战后英国的父权制、君主主义及尚武精神如何影响并规训普通人的思想和言行。同时伍尔夫也展示了个体是如何通过行走和阅读城市空间,抵制和反抗这种宏大战略的控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自我主体性,但与此同时他们的“半局内人”身份也决定了他们反抗的局限性。

关键词:伍尔夫 边缘漫游者 半局外人 帝国政治



德里罗《天秤星座》中的媒介文化政治与符号权力

徐千惠

内容提要:德里罗的《天秤星座》表面上是对肯尼迪遇刺事件的虚构,但其深层指向的是媒介文化政治的问题。小说揭示了符号如何在微观层面运作以实现媒介意识形态对大众的操控,也洞察了以奥斯瓦尔德为代表的大众从意识形态的掌控中夺取符号权力的政治动能。本文基于小说中肯尼迪与奥斯瓦尔德之间“双生”关系的剖析,指出《天秤星座》指涉的并非当代媒介意识形态的操控性,或某种激进、颠覆式的社会变革,而是蕴含在以符号系统为表征的日常生活中的微观政治。当下西方父权制资本主义已显现出对激进行动强大的收编能力,在此情境下,德里罗的政治小说对当代的现实意义愈加凸显。

关键词:德里罗 《天秤星座》 媒介 符号 文化政治


戈迪默《陌生人的世界》中的种族空间政治

孔令然

内容提要:戈迪默在小说《陌生人的世界》中,聚焦英联邦自治领南非实行种族隔离制度后多元种族主义反抗运动的失败。英国人托比·胡德的第一人称叙述,铺陈了白人城市与黑人城镇的种族化空间,其陌生感表征为客居、疏离和荒凉。抵达约翰内斯堡的航路与城乡空间漫游,勾连起“英布战争”之后英国殖民者的后帝国忧郁与危机意识;索菲亚镇黑人文艺复兴的艺术空间协商,耦合黑人意识觉醒前的惺忪状态与自由白人肤色色盲意识的不切实际;不同种族接触的“无人地带”,象征政治空间中多元种族主义消极抵抗的无效,反映出隐含作者的种族政治焦虑。

关键词:戈迪默 《陌生人的世界》 空间政治 多元种族主义


论斯奈德对列维-斯特劳斯人类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院凯旋

内容提要: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是一位生态诗人,其生态思想中最为核心的概念是“野性”。现有研究或将其简单地理解为荒野,或从西方现象学,或东方佛禅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忽视了斯奈德的人类学教育背景和他对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的借鉴。通过分析、溯源斯奈德对列维-斯特劳斯人类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本文认为列维-斯特劳斯有关原始部落野性思维的论述不仅催生了斯奈德以“野”为内核的诗学观,更促使斯奈德和生态结缘、生发出他以能量转换为核心的生态循环理念,实现诗歌与科学的有机结合,进而形成了他以再塑认知为己任的“野性生态诗学”。

关键词:斯奈德 列维-斯特劳斯 野性思维 野性生态诗学


访谈录 

人类世、气候小说及环境人文新趋势——斯洛维克教授访谈录

姜礼福

内容提要:在这篇访谈中,美国当代著名生态批评家司各特·斯洛维克教授在环境人文的框架和视角下,探讨了21世纪生态批评和环境人文研究的新趋势,聚焦人类世、气候变化小说研究等话题;同时探讨了人类世语境下实证生态批评,以及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灾疫文学对生态批评的启示。本次访谈对于我们准确把握生态批评发展的前沿和动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斯洛维克 人类世 气候小说 生态批评 环境人文


书评

《物治理:福柯与新物质主义》中的关联物质主义刍议

吴美群

内容提要:莱姆克的《物治理:福柯与新物质主义》是当今新物质主义研究的最新力作之一。该书以哈曼的物导向本体论、本尼特的活力物质主义和芭拉德的能动现实主义三种典型的新物质主义理论为基础,不仅梳理了新物质主义研究“本体论的物—活力论的物—关联论的物”的发展轨迹,而且借助福柯的“物治理”概念和科学技术研究方法,提出了“关联物质主义”和“生物政治”的设想,克服了三种理论的局限性,拓展了新物质主义的研究视野,为后疫情时代和后人类世的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物治理》 新物质主义 关联物质主义 文学批评


在线阅读及其下载


学术期刊官网,阅读全文

https://www.bfsujournals.com/c/2019-07-18/486526.shtml


知网下载期刊全文

https://navi.cnki.net/knavi/journals/GHJK/detail


订购信息


天猫旗舰店

单期购买。通过外研社天猫旗舰店购买当期以及过刊。

图片

往期精选

点击“阅读原文”,访问学术期刊官网


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订阅号:北外学术期刊

北外学术期刊官网:https://www.bfsujournals.com/

欢迎分享与转发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