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主题
  • 作者
  • 期刊名

刊讯 |《翻译界》第十五辑目录及摘要

2023/02/08
图片
图片

主编:孙三军


本期目录


图片


本期摘要


图片

翻译理论

小说翻译的译叙行为建构

彭白羽 西安外国语大学

摘 要:修辞叙事学聚焦“关系”和“效果”两大修辞特征,突破单一的文本视域,经历了从经典修辞叙事学到后经典修辞叙事学的历时转变。其中,后经典修辞叙事学打破作者—读者的单向交际路径,建立了叙事主体之间的循环交际路径,自此为翻译叙事中的译者行为批评提供了“间性”视域。本文结合后经典修辞叙事视域审视译者行为,以人物层、叙述层、结构层的交际维度作为考察路径,提出“译叙行为”建构模式,旨在揭示小说翻译过程中文本和人本的二重性,继而建构译者行为研究的修辞性转向。

关键词:后经典叙事;修辞叙事;小说翻译


博物馆展品与陈列语言的 线性连贯及其翻译

何 玲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张小波 广东海洋大学

摘 要:为了充分发挥陈列语言对外宣传中华历史文化的辅助功能,国内博物馆展品陈列语的翻译值得重视。博物馆作为一个多模态的文化空间,国外有关图文关系的副文本研究对展品陈列语言的信息转换等问题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展品和陈列语言作为博物馆中心文本和副文本,两者之间具有线性连贯关系,即对称、提升、互补、对位以及矛盾连贯。陈列语言起到识别展品、描述展品、诠释内涵价值或吸引参观者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佛山祖庙博物馆内功夫陈列语言的汉译英实例,阐述了译者在英译时应像使用中文陈列语言一样,尽量构建英语陈列语言与展品之间的线性连贯关系。如果无法构成与中文和展品之间相同的连贯关系,译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连贯性调整,构建其他的线性连贯,实现连贯功能,以达到有效阐释展品和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博物馆翻译;展品;副文本;线性连贯


视觉翻译的跨模态符际表意行为——以绘本翻译为例

王洪林 浙江万里学院

摘 要:在当下数字化时代,绘本翻译作为视觉翻译的主要类型之一渐受译界关注。本文从多模态翻译视角切入,探讨了绘本翻译中的跨模态符际表意行为。通过分析英语绘本汉译案例,本文发现绘本翻译中图文符际配合,语言、副语言和非语言视觉符号在跨模态符际表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视觉文本,为视觉翻译理论提供案例支撑,对拓展多模态翻译跨学科研究的新路径、新方法与新视角方面提供一些思路,为中国视觉文化外译与传播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绘本翻译;视觉翻译;符际翻译;跨模态符际表意


图片

口译研究

新中国抗日战争电影中敌方口译员的形象变迁

朱玉犇 北京外国语大学

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抗日战争电影都有对敌方口译员的描写,但其银幕形象前后反差巨大。本文从叙事理论视角出发,结合史料考察,剖析口译员银幕形象的嬗变机理。研究发现,受叙事片面性制约,各时期口译员的银幕形象都不完整,总体上呈现出受公共叙事操纵的特征。口译作为一种跨界活动,在二元对立的叙事框架下被赋予“原罪”。只有当时代语境发生改变时,个人叙事才能拥有更大的生存空间,敌方口译员的银幕形象才会变得更加立体。

关键词:叙事理论;口译员;银幕形象


图片

典籍翻译

《论语》俄译进程与译本嬗递趋势研究

佟 颖 天津外国语大学

摘 要:因价值的恒久性和意义的开放性,《论语》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和文化交流史上作用重大。《论语》俄译进程中译本载体的衍变(从逐字对译的手抄本,到专业教材,再到译著和专著)反映了经典在中华文化对俄传播中的功能嬗变。载体之变伴随着文本结构的丰富,内文本中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交际知识深化了读者的认知,外文本以多种形式扩大《论语》的影响,确保原典的经世实用和跨国适用。多模态译本创新了文化阐释模式和典籍翻译方法,契合电子媒介时代读者的多感官、碎片化阅读需求,映射出中华文化典籍外译的趋势和优势路径。

关键词:《论语》;俄译史;副文本;多模态;符际翻译


华兹生典籍翻译中的译者行为研究

杨国强 南开大学 吕世生 北京语言大学

摘 要:本文借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从“翻译外”和“翻译内”两个分野考察了华兹生(1925—2017)典籍翻译中的译者行为。通过翻译外的考察,本文发现华兹生的社会性行为主要体现在译者身份、翻译选材、读者意识、翻译取向等方面,凸显了很强的服务于社会和读者的务实性;通过翻译内的考察,结合对《庄子全译》的分析,本文发现华兹生对修辞手法、文化意象、口语化特色等进行求真性保留以再现庄子的语言艺术,同时考虑到西方诗学、读者等因素对注释、韵律等进行了务实性处理,呈现出求真与务实兼顾的融合语言性行为和社会性行为的特点。通过翻译内外的审视,本文既揭示了华兹生“求真为本,务实为用(上)”的译者行为规律,同时也为加强中国文学和文化外译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译者行为批评;华兹生;典籍翻译;庄子


图片

翻译史

翻译史与译论史之辩与辨

王俊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摘 要:翻译史和译论史是一对常被混淆的概念,一般认为后者是前者的组成部分,两者为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本研究则认为翻译史和译论史是相互包含、一体两面的关系。本文运用史料统计和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概念溯源、观点述辩、概念辨析等层面考辨概念的内涵特征,为“翻译史”和“译论史”正名,并在此基础上重构两者之逻辑关系,以期对中国翻译史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翻译史;译论史;概念辨析;史实;史学


图片

诗歌翻译

采取自由诗体,融合语言感性:裘小龙的古诗英译理念

张智中 南开大学 张紫涵 中国民航大学

摘 要:美籍华裔小说家、诗人裘小龙虽然主要从事关于中国的英文小说创作,并在西方引起较好反响,但其汉语古诗英译,也诗意盎然,独树一帜。在汉诗英译方面,裘小龙提出凸显融合原诗和译诗的语言感性的翻译原则,采取自由体译诗,注重汉诗感性在英诗中的再现,是汉语诗歌在英语世界的诗化与现代化,具有鲜明的译诗风格。他认为,翻译的诗在目标语言中读起来也应该是诗,而且是当代英语读者读起来“不隔”的诗。这种现代化的译诗风格,在中国不是译诗的主流,但却是译诗的正途。本文研究裘小龙古诗英译的风格、理念、原则、渊源,以期为当下中国的古诗英译带来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裘小龙;古诗英译;自由体译诗;语言感性


图片

翻译教学

基于智能教学平台的翻译课形成性评价模式建构:优势与挑战

郑美玲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摘 要: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线上评价成为大势所趋。翻译类课程实践性强,形成性评价有助于教师有效监控学生的翻译能力发展情况,实现以评促学。文章基于“笔译理论与实践”课,依托翻译教学平台构建线上形成性评价模式:评价构念先行,评价证据收集数字化,基于有效解读的证据使用重点关注,包括平台即时反馈、学生互评与自评、教师个性化标注、批量反馈等,文字、分数、视频等反馈信息云端存储。通过问卷、访谈、反思日志的方式收集数据,检验评价效果。实践证明,该模式具有促学成效,平台极大地提升了师生的教、学体验;同时该模式也面临挑战,文章提出了改进建议。研究结果对开展线上翻译形成性评价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线上评价;翻译课程;翻译教学平台;形成性评价



图片

书评

翻译隐喻认知的继承与发展 ——《翻译中国:跨身份的操演活动》述评

靳振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

摘 要:“跨身份操演”是各种跨越种族、民族、性别或阶级边界的扮演行为的总称。《翻译中国:跨身份的操演活动》以“跨身份操演”为隐喻,考察了17世纪末到20世纪西方的汉英、汉法翻译活动,探讨了翻译是如何构建中国声音的。作为翻译跨学科研究的一部新著,该书对翻译史研究、中国文学外译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隐喻;跨身份操演;翻译史


重译研究的探索与进展 ——《重译的研究视角:意识形态、副文本与方法》述评

朱安博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贺时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摘 要:《重译的研究视角:意识形态、副文本与方法》一书收录了11篇论文,探讨了土耳其重译语境中四个方面的内容:重译中的意识形态和审查制度,重译中的副文本研究,重译中的新目标、新方法和新概念,重译的历史与参考书目研究。该书是重译研究领域中探讨翻译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的一部力作,对我国翻译副文本理论与方法的构建具有推动作用。

关键词:重译;副文本;意识形态;翻译研究


在线阅读及其下载


北外学术期刊官网,查看本刊

https://www.bfsujournals.com/c/2019-07-18/486532.shtml


知网,阅读本刊:

https://navi.cnki.net/knavi/journals/FYIJ/detail


订购信息


天猫旗舰店

单期购买。通过外研社天猫旗舰店购买当期以及过刊。

图片

(保存图片,打开淘宝“扫一扫”二维码)


往期精选

点击“阅读原文”,跳转知网


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订阅号:北外学术期刊

北外学术期刊官网:https://www.bfsujournals.com/

欢迎分享与转发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