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主题
  • 作者
  • 期刊名

集刊概览:《英语文学研究》第7辑目录及摘要

2022/08/01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英语文学研究》第七辑

主编:张剑


01

本期目录

02

本期摘要

  //  

生态批评的“人类世”时代:

关于“人类世”的争论

陈浩然

关键词:人类世;人类转向;责任;生态


摘 要:作为地质学术语,“人类世”近年来逐步走进生态批评视野。人类的活动已经对地球的环境造成了重大影响,“人类世”暗示人类已经主宰地球,大有取代“全新世”,进而定义当前地球所处地质时代的趋势。然而,学界对这个术语仍然存在两派观点并进行着针锋相对的争论,其中一方为了明确人类在拯救环境中的责任问题,从“新自然”和“人类转向”角度肯定人类在处理生态危机中的绝对地位;另一方则谨慎地审视这个术语,不仅揭露了“人类世”本身的缺陷,还试图创造新的术语以修正。在生态意识逐渐增强的当代,探索这两种对立的观点

和人类世的核心问题,为人类重新自我定位带来了重要的契机。


新人文主义式古典主义:

论保罗 · 埃尔默 · 莫尔的文学思想

刘 白

关键词:保罗·埃尔默·莫尔;二元论;古典主义;

文学思想


摘 要:保罗·埃尔默·莫尔是美国“新人文主义”运动的首倡者之一,但国内目前尚未有关于莫尔的系统研究。本文从莫尔哲学思想里的“二元论”切入,探讨莫尔文学批评所涉及的关键话题,包括新人文主义式古典主义、反浪漫主义、历史意识等;通过他使用的具体批评案例,如他对拜伦和克雷布的解读,说明他的新人文主义式古典主义的具体内涵,以及他所坚持的社会历史的批评原则,说明他的文学批评不是文本内部的批评,而是反映整个人类精神的批评。


国家动物与国家意识:

威廉 · 布莱克的狮虎志

曾 静

关键词:威廉·布莱克;国家意识;国家动物 ; 

政治寓言


摘 要:作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威廉·布莱克的不少作品都折射出比较明显的时代精神。大量宗教的、神秘主义的内容体现在其诸如《虎》的这类短诗和多首长诗中,引得不少评论家对之做出深度阐发,树立了他是“来自天堂的陌生人”的先知地位,这样的评价有助于其诗作的经典化,但同时也会带来同质化和过度简化的问题。本文拟借助吉尔·德勒兹的国家动物论来剖析布莱克诗作中的狮、虎形象,探讨国家(民族)主义意识在布莱克诗学创作中的具体表现,以期说明狮与虎之间的对峙和角力实质上反映的是国与国的冲突和矛盾,布莱克意欲借此来劝诫英国的宗教、政治和社会团体达成宽容、谅解的共识以国家大局为重,形成一种阿尔比昂内部共生共存的民族凝聚力,以抗衡外部潜在的敌对势力,体现出布莱克的家国情怀。


反思浪漫主义的创造:玛丽 · 雪莱

《弗兰肯斯坦》的反科学叙事

杨湃湃 王守仁

关键词:《弗兰肯斯坦》;创造;反科学叙事;

浪漫主义


摘 要:《弗兰肯斯坦》创作于英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时期,讲述了科学家维克托·弗兰肯斯坦“造人”的故事,被学界视为是一部审视科学与人关系的先驱之作。本文结合科学探索的内在规律以及以赛亚·伯林对浪漫主义的解读,从科学维度和浪漫主义维度对《弗兰肯斯坦》中的“创造”进行探究,认为小说虽看似讲述了“科学创造”的故事,但实则显示了“浪漫主义创造”的精神,体现了以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为原型的个人主义神话。作为“反科学叙事”的先声,《弗兰肯斯坦》不仅折射了科学无序发展的影响,还重新审视了浪漫主义的价值,揭示了把创造视为个人行为的危险性,反思了创造者的社会责任。


诱惑与毁灭:H. G. 威尔斯

《时间机器》对东方植物的矛盾想象

王玉莹 何 敏

关键词:威尔斯;《时间机器》;科幻小说;

东方植物


摘 要:威尔斯在其科幻小说《时间机器》中多次提及杜鹃、樟树、兰花等异域植物。从植物学研究出发,可发现此三者都来自东方,且皆为富有生命力、攻击力的被子植物。东方物种对西方的吸引,也映射出东方对西方的反噬。此三者故此成为威尔斯笔下具诱惑性、危机性的东方想象之缩影;小说中的世界末日使地球所有物种走向毁灭,包括该类具有“进化超能力”的异域植物,暗指世界各国“一损俱损”之理,这在强调全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当代具有启示意义。


超越民族主义:

叶芝晚期作品中的世界主义

胡则远

关键词:叶芝;民族主义;晚期作品;世界主义


摘 要:世界主义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叶芝晚期作品中的世界主义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叶芝晚期对爱尔兰自治领成立后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尖锐的批判,逐渐超越早期的文化民族主义;二是叶芝晚期大量借鉴东方文化题材,逐步走向文化世界主义。从这一视角来看,叶芝晚期作品超越了其早中期作品中的民族主义和反殖民主义,进入到世界主义境界。叶芝作品中的世界主义是叶芝成为世界经典作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未竟的罗曼司”:

霍桑、出版商与文学市场

杨 靖

关键词:霍桑;未竟的罗曼司;文学市场 ; 营销策略


摘 要:霍桑自称是美国“最不知名的作家”,他的夫人索菲亚和儿子朱利安在回忆录中也竭力打造霍桑心无旁骛、超然物外的隐士形象。本文通过考察 19 世纪 30—60 年代霍桑与历任出版商——从皮博迪、布里奇到菲尔兹、蒂克诺等——的交往互动,揭示霍桑自我包装的远离文学市场的形象本身也是一种市场策略:霍桑刻意淡化其在文学市场的丰富资源,并极力掩盖其与政商两界的深厚渊源,目的在于操控文学名声,并以此获取最佳市场回报。事实上,从 19 世纪 30 年代的报刊文章和短篇故事,到 19 世纪 40 年代一度专注于儿童文学创作,直到 19 世纪50 年代以后致力于四大罗曼司(以及另四部“未竟的罗曼司”),霍桑的每一次创作转型,既缘于他终身未得解脱的家庭经济压力,也是他顺应 19 世纪中期前后美国文学市场风气变迁所做的策略调整。


美国路漂文化传统与约翰 · 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

田俊武

关键词:路漂文化;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

继承与发展


摘 要:路漂指涉非熟练的工人从一个地方流落到另一个地方,寻找修建铁路、建造桥梁、收割庄稼、砍伐木材之类的季节性或临时性工作。他们拥有独立的路漂符码和专属路漂的行为准则,统称路漂文化。路漂文化诞生于美国内战之后,在 20 世纪 30 年代形成高潮,此后随着美国西进运动的终结和中上层阶级的反对,美国各州开始限制路漂行为,路漂现象逐渐衰落直至最终消亡。约翰·斯坦贝克是美国 20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长篇小说《愤怒的葡萄》不仅继承了路漂叙事传统,而且从六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路漂文学的叙事意蕴,成为美国路漂文学的经典之作。


反抗“自动化美国”:任碧莲新作

《反抗者》的反乌托邦叙事

李涵玥

关键词:任碧莲;《反抗者》;科幻小说;

反乌托邦叙事


摘 要:美国华裔作家任碧莲于 2020 年出版的科幻小说《反抗者》通过构想美国未来社会的状况,表达了她对美国严重社会现实问题的关切,同时也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启示,彰显出当代美国华裔文学创作的现实价值。凭借大胆的想象,任碧莲构建出一个未来的美国社会,展现出在跨种族婚姻的美国移民家庭中,两代人致力于追求种族平等和社会公平的努力,以此将难以言说的现实问题延伸至未知的想象世界书写中,从而探讨蕴含其中的深刻主题:极权主义、种族主义、移民遣返、环境恶化等。作品彰显出任碧莲对美国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刻理解,表达其对美国民主政治本质内涵的质疑,流露出强烈的批判精神与忧患意识。



印度裔美国诗人维杰 · 塞夏德里

诗歌中的流放符号学

曾 虹

关键词:流放符号学;维杰·塞夏德里;改写;反讽;后殖民


摘 要:本文的流放符号学采用心理象征意义上的流放,探讨流放符号与艺术文学类别的关系,如流放符号学与摄影符号的关系,与诗歌形式的关系,与悲剧主人公的关系,与女性符号学的关系,与电影符号学的关系。在此总述研究背景下,以 2014 年获普利策诗歌奖的印度裔美籍诗人维杰·塞夏德里的《三部曲》为例,说明诗人对印度和欧美文学传统和先驱的后现代主义戏仿是如何表现了后殖民主义流放意识的。作为第一个获得普利策奖的亚裔美国诗人 , 塞夏德里的诗歌不谋而合地重现了笔者建立的流放符号学总述中的诸多流放符号,如后现代主义表意特征、叙事反讽、多重人格、女性双重影像作为后殖民主义分裂主体的象征等,验证了笔者建立的流放符号学的适用性。


自由主义的危机:纳丁 · 戈迪默

《七月的人民》中的“政权交替期”

林星宇

关键词:纳丁·戈迪默 ;《七月的人民》;

政权交替期;物化;自由主义


摘 要:20 世纪 70 年代后,纳丁·戈迪默进入小说创作的激进期,她的政治立场也从自由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其时南非政局动荡,处在被知识界所指的政权交替期。她的小说《七月的人民》成书于这一时期,预言了种族隔离政策的瓦解及与之相伴的社会病症,并反映了南非种族主义和资本主义下白人和黑人的种族、阶级和性别身份危机。由于主仆双方的个人意识和相互关系都被商品拜物教所物化,人与物、人与空间的关系取代了族群间人与人的情感联结,个人自主性、种族平等、理解宽容等自由派理念沦为空谈。由此,小说折射出戈迪默对政权交替期和后种族隔离时期个体政治准则与伦理选择的艰巨探索。


在审美与政治之间:

评《后殖民诗学:21 世纪批判性阅读》

蔡晓燕

关键词:《后殖民诗学:21 世纪批判性阅读》;后殖民文学批评;后殖民诗学;审美


摘 要:英国牛津大学教授艾勒克·博埃默的新著《后殖民诗学:21 世纪批判性阅读》从审美批评的视角重新审视后殖民英语文学,探讨文学文本的内在形式对后殖民主题的呈现和阐释的影响,提倡一种基于文本阅读实践的、将文学审美与政治批评紧密结合的“后殖民诗学”。该著作顺应了 21 世纪以来西方文学批评的审美回归潮流,是对后殖民批评政治性立场的反拨,凸显了后殖民文学作品的文学性价值。博埃默的后殖民诗学主张拓宽了后殖民文学的研究视野,为后殖民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北外学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