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主题
  • 作者
  • 期刊名

外语教学与研究︱我国二语写作研究的若干重点问题

2021/08/05

我国二语写作研究的若干重点问题


南京大学 徐昉

《外语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4期



提要


尽管二语写作研究发展迅速,但国际研究中的一些热点讨论似乎无法完全解决我国的现实问题。本文分析国际热点与国内现实的接壤空间,从而甄别我国二语写作研究需关注的重点问题。这些国际热点讨论包括:1)五段论模板对二语写作教学的影响;2)非英语国家学者在国际发表中的语言问题;3)写作能力与语言能力的共同发展;4)二语写作中的声音/身份/立场意识;5)教师反馈研究与实践。本文的批评性思考可为我国二语写作研究、教学以及教师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二语写作、体裁、写作能力发展、语言能力发展


1

引言

二语写作是一个以问题为驱动的研究领域。研究者力图通过跨文化、跨学科的融合性视角与方法解决问题;同时,这些问题能否得以解决,思路与方法是否得当,常常形成学术对话,不断推进领域知识的发展。这些学术对话如果在国际期刊发表,就是我们所说的国际热点。然而,国际热点讨论能否完全解决我国现实问题?我国二语写作研究需甄别和解决哪些问题?基于对国际文献前沿问题的梳理、批评以及对我国写作教学现状的观察,本文探讨我国二语写作研究尚待解决的若干重点问题。

讨论之前,有必要跟读者建立两个共识。第一,所谓“重点”问题,是指能够参与学术对话(academic conversation)的研究问题。这一点认识可能对新手研究者尤其重要。一项研究课题的价值不在于其研究设计或论文写作本身是否完美;也不会因某书某刊或某人发表了有关该课题的研究,所以该课题就是重点课题。问题的重要性取决于研究者对问题的探索——包括探索的视角,或方法,或结果,或阐释等——能否与发表相关话题的作者群进行学术对话,能否通过质疑、批判、验证、修正、补充、创新等,促进学界认识与知识进步。在此意义上,仅有教学现实的观察而缺乏学科前沿文献的把握与批判,是无法甄别有价值的问题的;反之亦然。也正是在此意义上,如果研究旨在与国内学者对话,论文则有望在国内期刊发表,如果旨在与国际学者对话,论文应向国际期刊投稿。第二,所谓地方(local)问题与国际(global)问题,或者国内、国际问题的区分并非泾渭分明。国内期刊论文聚焦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必然与国际研究的话题领域关联。而地方性问题要在国际期刊发表,必须与国际热点讨论接壤,使得地方性问题产生国际意义(Hyland 2016)。基于这些基础共识,本文着重从国际热点与国内现实的接壤空间出发,讨论我国二语写作研究的重点问题。

2

2.国际热点与国内现实的接壤空间

尽管对国际热点的界定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可视化分析,但本文的重点不是“找”热点,而是“评”热点——从已经得到讨论的热点出发,批判性分析这些热点讨论与国内现实的接壤空间。为此,本文关注二语写作领域内具有热点性质的四类文献,包括二语写作旗舰期刊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以下简称JSLW)中引领学科方向的两个专栏:专刊(Special Issue)、学科对话(Disciplinary Dialogues),JSLW近年发表的有争议的、引发批判与回应的期刊论文,以及近年国际出版的研究型编著。这些编著、论文与专栏的共性在于一群资深学者围绕一个热点问题展开实证研究或对话讨论。参与这些学术对话的中国本土研究者比较有限,因此不少国际热点与我国现实的接壤空间有待拓展。限于篇幅,本文梳理五个国际热点,它们是:1)怎样突破五段论模板对二语写作教学的影响?2)怎样看待非英语国家学者在国际学术发表中的语言问题?3)怎样促进二语学习者的写作能力与语言能力共同发展?4)怎样发展二语写作学习者的声音/身份/立场意识?5)怎样进一步推动写作反馈研究与实践?


2.1怎样突破五段论模板对二语写作教学的影响?

当前最新国际热点之一,或许首推五段论(the five-paragraph essay)在写作教学中的作用与问题。近年出版的编著(Caplan&Johns 2019)凸显了该热点的讨论。五段论根植于19世纪以来的美国学术文化,强调所有写作任务套用一种模板,即文章必须包含引言段、中间段和结尾段。引言段由引子句和段末主旨句构成。主旨句列出两三个论点,中间若干段分述每个论点。每段起首通过衔接词(如first、next、finally)衔接,每段由主题句和固定数量的支撑句构成,通常有结尾句。最后,在结尾段重复前文所提观点(Caplan 2019)

国际讨论目前关注的两个点与我国教学现实密切相关。一是因标准化语言测试诱发的写作教学导向。由于测试,大学课堂写作任务的主要形式是常被误称为essay的那种答题式限时短篇,这类练习限制了学生进行更为成熟的思考与表达(如Johns 2019)。二是课堂教学如何突破五段论的限制。研究者指出,作文的结构形式并非不重要(Caplan 2019),但是,五段论模板不是体裁(Tardy2019)。体裁教学法赋予写作者具体真实的语境,鉴于交际目标、场景、权势关系等语境特点各异,与体裁文本规范性并存的,是体裁内部的灵活性与多样性(Tardy 2016a)。

既然体裁教学法的内涵不是公式型模板的套用,那么,写作课堂教什么,才能突破五段论的限制?当前的国际认识对我国大学外语写作教学具有一定启发,尤其是怎样帮助学生通过真实体裁文本的比较,来理解规范性与灵活性并存的体裁区别于模板形式的修辞模式(Tardy 2019)。例如,帮助学生理解,一方面需要遵从哪些公式性规则,如学术写作的MLA/APA引用格式;另一方面怎样把握体裁灵活性的程度:如留学个人陈述和婚礼邀请函在程式规范下具有一定的创新空间,而实验报告和项目申请书允许形式变化的空间相对较小。

反观国内,也许我们不用五段论这个术语,但有类似的三段论、十句话来强调使用范文模板。我国各类网站和课外参考书提供了大量写作模板,如大学英语四六级作文、雅思托福测试作文范文等,用来应对不同教育阶段的升学测试、语言水平标准化测试和写作竞赛。从小学到研究生的不同学习阶段,课堂写作教学、课内外写作任务、写作教材编写似乎也深受相关理念的影响。梁茂成(2020)基于大数据检索发现,我国大学生英语写作的语篇结构、段落数量、段落衔接词以及结尾段的语言使用方式等,都呈现明显的模板形式,为五段论对我国写作教学的影响提供了最新实证依据。鉴于国内研究几乎不见讨论,认识和解决该问题具有一定的迫切性。从研究空间看,重要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

1)我国历年各类升学考试、语言水平标准化测试、大型写作竞赛的命题与评估是否受五段论影响?这类测试是否对二语写作教学产生反拨效应?2)我国二语写作教材的编写理念与实践在多大程度上受五段论影响?教材怎样设计写作任务才能符合我国学习者面对的各类真实体裁要求?3)为帮助学生辩证认识体裁具有规范性与灵活性,课堂教学对不同语言水平的写作者有哪些有效的体裁教学策略?4)范文模板的使用在我国二语写作课堂起何作用?5)写作教师在多大程度上受五段论影响?教师发展项目怎样帮助教师突破五段论的限制?

2.2怎样看待非英语国家学者在国际学术发表中的语言问题?

非英语国家(English as an Additional Language,以下简称EAL)学者在国际学术发表中面临的语言问题,是二语写作研究30多年来持续关注的问题。早期研究描述EAL学者对这些问题的认知状态(如Flowerdew 1999),凸显非本族语者在语言使用上无法达到本族语水平的困难感受。最近,Hyland(2016)的观点引发了一系列批评、回应和实证研究。Hyland提出,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在学术英语发表中都面临挑战,不存在根本差别。他认为,学术写作能力对于任何人包括母语学习者而言,都是一项需要长期艰苦习得的体裁能力。对此观点的国际争议主要从几个方面展开,包括思辨EAL学者面临语言问题的困难程度;大数据调查EAL学者对语言负担(burden)的认识;描述母语学习者的学术写作面临怎样的困难;以及从新手作者、研究生导师和期刊主编的不同视角来共同商讨,如何认识所谓的语言问题。

对于怎样看待这类困难,我国学者积极参与并引发了不少国际讨论。Wen&Gao(2007)论证了国际发表为何存在学术不公问题,并提出双重语言发表的策略,后TESOL Quarterly于2009年开设专栏,邀请一批国际期刊主编就此展开对话。鉴于Hyland提出体裁能力是学术写作的关键,Xu(2019)基于对二语写作和二语习得两个领域的梳理和个案分析,指出了当前国际二语写作体裁研究未能解决的问题。实证研究方面,例如Luo&Hyland(2019)探究了中国EAL学者个体怎样通过英语教师作为文本中介,来协助修订论文发表。

从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角度来看,语言困难问题仅是表象,大量问题尚待解决。教学实践方面的问题与我国各领域科学工作者的国际发表能力培养密切关联。例如,我国二语学术写作教学是否以本族语者的语言水平作为衡量标准?这样的评估标准受哪些因素影响?本科和研究生学术写作教学怎样帮助学生学习使用符合学术体裁规约和学科特征的语言形式?对于具有研究能力但需要使用如文本翻译软件的写作者,怎样切实帮助他们提升写作水平?

理论研究方面的问题则相当广泛,可以尝试思考以下几方面:1)探讨双语读写能力(biliteracy)的构成及其发展(Gentil 2011)。与多数国家的学者不同,我国学者承担着使用母语和英语发表的双重责任与压力。该社会现实为研究双语读写能力及其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数据来源。我国二语写作研究者可充分利用采集数据的便利优势,进一步探究双语体裁学习与使用的问题。例如,学术体裁知识是否在两种语言之间有所迁移?体裁知识的迁移受哪些因素影响?2)探讨文本中介在二语写作中的本质与作用。例如,当文本中介不同程度地参与学术论文修改,其带来的二语作者身份具有何种复杂性?3)探讨二语学术体裁能力习得的理论构建。该问题与学术素养社会化、跨文化修辞、体裁分析、二语习得等多个领域紧密联结。

2.3怎样促进二语学习者的写作能力与语言能力共同发展?

在JSLW 2019年的学科对话栏目中,Polio(2019)提出的问题是:二语写作课堂是否需要帮助学生发展语言能力?围绕该问题,五位国际学者从二语习得、系统功能语言学、体裁学习、学术用途英语等视角,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建议。这些回应文章说明,怎样促进写作能力和语言能力共同发展正在得到国际学界的关注。同时,这些讨论也凸显了二语写作领域背后的两大父母学科(Silva&Leki 2004)——作文修辞和应用语言学——能否联手发展的问题。实际上,二语写作界近年出版的Handbook of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Writing正是以“跨学科关系”作为尾章主题,特别指出二语写作与二语习得的界面研究相当匮乏,二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与写作能力如何共同发展应当成为未来研究之重(Manchón&Williams 2016)

从实践来看,我国二语学习者的现实问题是“一手硬一手软”,表现在语法考试题题都会,写篇作文句句都错(丁言仁2010)。应该说,二语习得理论与文体修辞理论为二语写作中语言能力与写作能力共同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各自不同的视角,但遗憾的是,当前无论哪一方研究都无法解决两种能力共同发展的问题。学界已认识到,所谓界面研究常常分道扬镳(Manchón&Williams 2016):二语习得方向的研究倾向于将写作视为二语习得研究的一种任务语境,多重视语言能力习得,少触及写作能力发展;二语写作方向的研究则倾向于将语言习得能力视为预设,多重视写作修辞意识与策略,少研究语言习得的重要作用。

要深入探讨该问题,我们仍需回到两个领域的衔接点。一方面,在二语习得领域,认知派与社会派在理论和方法上存在多年争议(Firth&Wagner 2007),包括是否把英语本族语水平作为二语习得的标准。因此,学界对于发展写作能力应秉持怎样的语言能力观未有定论。随着国际留学生在我国高校日趋增多,我们逐渐认识到,英语本族语者的学术写作能力不一定比二语写作者强;且国际发表中不乏大量优秀的二语写作者。因此,界定二语写作者的语言能力时,把本族语者的语言能力当作习得标准,显然存在问题。未来研究既要谨慎处理那些将非本族语者与本族语者写作特点进行对比的研究设计,同时更要思考,符合学术体裁规约的二语语言能力如何构成、发展和评估。

另一方面,在二语写作领域,体裁教学法将写作能力发展和语言能力发展纳入了课堂教学目标。尽管这些教学方法(如Swales&Feak 2012)在提高学术体裁意识方面是成功的,但仍需解决“最后一里程的问题”(Xu 2019)。目前的体裁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文献作者如何使用语言形式来达到具体修辞效果;但是,如果体裁学习仅仅停留在体裁意识这一步,恐怕是不够的。首先,体裁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当前认识中,元认知体裁意识的类别、特定体裁知识的使用、多语主义(multilingualism)的作用、与社会语境的动态联系等多个方面(Tardy et al.2020)尚待实证研究的充分支撑,以阐明各类因素之间的交互关系及影响因素。其次,体裁知识学习如何从提升意识落实到学习结果,存在巨大的研究空间。对此,尤其需要二语写作与二语习得研究携手探讨。例如,二语写作学习者在不同体裁中使用词块的认知过程有何特征?不同二语水平写作者的学术素养社会化进程与体裁知识习得具有何种关系?二语习得研究对语言流利性、准确性、复杂性的指标界定怎样体现体裁语境功能?

相对二语写作研究而言,我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历史更久,发展更令人瞩目,但是目前探究写作问题的视角局限于描述和解释语言习得问题。一些本土研究者可以考虑,怎样利用自身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优势,同时借鉴二语写作相关理论,在界面研究的理论建构上做出创新,参与乃至引领国际热点的讨论。

……



点击下方链接下载全文:

我国二语写作研究的若干问题.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