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主题
  • 作者
  • 期刊名

艾勒克•博埃默访谈录:后殖民文学研究的新趋势

2021/05/26


艾勒克•博埃默  /



艾勒克•博埃默(Elleke Boehmer),牛津大学英语系世界英语文学教授,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和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员。殖民地和后殖民文学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以其对英帝国文学和反帝国文学的研究而闻名于世。其写作跨越了一系列的形式和体裁,包括文化史、小说、批评和生活写作。




作家访谈


艾勒克•博埃默访谈录:

后殖民文学研究的新趋势


艾勒克•博埃默  黄强


  访谈者按语:艾勒克•博埃默(Elleke Boehmer)教授现为牛津大学世界英语文学教授、牛津大学生命书写中心主任与牛津大学出版社后殖民文学研究系列丛书总主编;她还是英国皇家文学学会院士、英国皇家历史学会院士。作为殖民与后殖民文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博埃默教授迄今已出版五部专著,主编多本学术论文集,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其代表作《殖民与后殖民文学》与《后殖民诗学》享誉全球学界。此外,她还先后出版了五本小说,发表了多篇短篇故事,近期主要作品包括《黑暗中的呐喊》与《到火山去》等。目前,她正在主持英国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项目“南方想象”的研究工作。2020年5月31日,笔者通过电子邮件对博埃默教授进行了学术访谈。

作者简介:黄强,兰卡斯特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现当代英语文学研究。


Q1

黄强(以下简称Q):博埃默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我的访谈邀请!


A


艾勒克•博埃默(以下简称A):我也很高兴可以进行这次访谈,与中国的同行进行对话。对于您提出的问题,我希望我的答复与评论可以引起您和其他中国读者的兴趣。





Q2

好的,谢谢您。前三个问题是关于您的新书——《后殖民诗学》(Postcolonial Poetics) 2018年,您出版了这部专著,探讨了当代读者与学者如何阅读后殖民文学与世界文学的问题,同时也分析了后殖民文学作品创作的结构是以何种方式塑造当代读者与学者的阅读行为。您在书中针对阅读过程与后殖民文学的关系的探讨是一个重要话题,而我的问题就是:为什么阅读行为对理解后殖民诗学那么重要?


A


正如我在书中谈及的,阅读之所以重要,其主要原因在于:通过阅读,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了扩展,达到了塑造诗学的效果。换言之,针对后殖民文学的阅读实践塑造了后殖民诗学的结构与形式。也正如这本书的副标题“21世纪批判性阅读(21st Century Critical Readings)所示,贯穿全书的一个焦点就在于展示一个现象,即阅读可以成为一项活跃的想象活动。以此为依托,将阅读行为与尽可能宽广、兼容并蓄的后殖民理论定义相结合,把跨国英语文学、全球英语文学与世界英语文学(transnational,global and world literatures in English)等概念囊括在内。需要指出的是,这本书绝非旨在重申或复原已有的各种后殖民文学批评的分类和定义。它的目标是重新审视这些已有的分类和定义,并在一些情况下,分解它们。在《后殖民诗学》一书中,后殖民文学写作与它特别关注的话题,例如,交叉现象(intersections)、颠覆现象(subversions)、穿越现象(crossings)以及其他诸多相关概念,一齐推动了此类复杂的阅读实践。虽然这一认知框架至今尚未被广泛应用于后殖民文学批评领域,但是我认为这样的应用将会带来巨大的回报,十分有意义。因此,这本书自身所具有的后殖民性,就在于对于阅读实践进行这样的理解,尤其是与后殖民文学作品相关的阅读实践。此外,这本书还试图寻找办法突破传统的阅读方式,使阅读行为超越以探索话题为导向的局限性——不论这些话题是关于种族、资本、跨国主义、身份、食物、杂糅性(hybridity)或其他你能想得到的与后殖民文学研究相关的话题。这一类传统的阅读方式已经主导了后殖民文学研究领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Q3


谢谢您的解释。您对于阅读行为的重新审视是一次大胆而新颖的尝试,特别是其中关于超越传统阅读目的的想法势必会对今后的后殖民文学研究领域,乃至其他领域的文学研究,带来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考路径。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在《后殖民诗学》一书的开篇部分,您提及了21世纪后殖民文学创作能够帮助我们重新想象和更新我们对于自身的理解,包括我们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以及我们与我们所处时代的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的关系。所以,在您看来,21世纪的后殖民文学创作与20世纪的后殖民文学创作之间具有哪些显著的不同?如果它们两者都具备帮助我们探索人类与外部世界间关系的能力的话,它们所体现出的这种“能力“是否又有所不同?或者,这种“能力“是否存在着某种转变和发展?

A


对于您的第一个问题,我的观点是,在20世纪的后几十年中,后殖民理论研究在许多欧美高校生根发芽。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后殖民理论研究领域所涉及的文学批评常常不得不竭尽全力博取外界的认同,体现它所谓的现实意义(relevance)。其中一类典型的表现为后殖民文学批评常常过度关注后殖民主义相关元素在文本中的表现形式——即关注一些话题的呈现方式,例如不平等、帝国、贫穷等。目前,这样的后殖民文学研究方式已逐渐走向成熟,为大家所广泛接受。诚然如此,我依旧认为,后殖民文学理论可以在美学批评的范畴内占有一席之地,即后殖民文学理论可以上升到诗学探索的高度,而并不仅仅局限于苦苦追寻所谓的现实意义。



Q4


谢谢您的解答。您关于后殖民理论研究和文学批评与其现实意义的关系的分析十分有启发意义,也促进了该领域学者重新思考诗学的范畴。我的下一个问题与21世纪后殖民文学创作有关。您在《后殖民诗学》中提及了21世纪后殖民文学创作能够帮助我们重新想象和更新我们对于自身的理解,包括我们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以及我们与我们所处时代的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的关系。众所周知,后殖民文学创作有极强的地域属性。一些比较典型例子包括南非、西非、加勒比、亚洲和南美洲。虽然这些不同地区的后殖民文学作品具有相同的关注对象,例如,帝国、资本主义扩展、奴役和抗争等,但是它们之间还是存在显著的地域特性。在《后殖民诗学》一书以及之前的其他著作中,您也暗示了这一点。因此,我的问题是:21世纪后殖民文学作品在帮助我们梳理我们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以及我们与我们所处时代的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的关系时,创作于不同地区的后殖民文学作品间是否会存在某些不同之处?如果有,这些不同之处又是什么?

A


我在这本书中探讨了来自世界多个地区的文学作品,它们的文体也比较丰富,包括小说、诗歌和生命书写(life writing)。它们都以某一种特别的方式探索了后殖民研究领域的相关问题和关切,包括我们在前两个问题中提到的那些话题。除此之外,我还在这本书中,对纳入的文学作品提供了多种方式的阅读。你说得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的后殖民文学作品间的确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但是,这不是《后殖民诗学》一书试图解答的问题。我不得不说,在任何情况下,这种回避也许都是不可宽恕的。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复杂程度极大,甚至会让世界文学领域的评论家望而却步,不敢涉足。但是,关于不同后殖民地区之间不同特点的探讨,我在《殖民与后殖民文学》(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Literature)一书中曾做出过一些评论,也许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而在我的另一本书《女性的故事》(Stories of Women)中,我还是较为详细地讨论了西非、南非和北非地区间后殖民文学写作的不同特点,希望这两本书可以回答您提出的问题。另外,我还想指出,我在《后殖民诗学》中评论了多位英国作家的作品。通过这些作家,我们也可以看到所谓的后殖民文学作家并不都是来自“外头那些地方”,他们也来自欧美地区。

Q5

感谢您的解答。这的确是一个较为宏观的问题,其所涉及的地区、创作时期、作家、流派、文本数量之巨、情况之复杂确实为这个问题的解答造成了巨大困难,也许我们可以将它留给其他的学者,由大家一齐来解决。后续的三个问题与您创作的小说作品有关。一直以来,您常被称为殖民与后殖民文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那么您是否在小说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融入了自己关于殖民和后殖民文学理论的见解?换句话说,您是否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实践您的殖民和后殖民文学理论?

A

首先,我必须说,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其原因在于,当小说作者坐在书桌前写作时,也许没有人会以一种类似于使用标号颜料(colour-by-numbers paint set)进行绘画的方式来创作小说,即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对文本进行填充。他们进行的是一种创造性写作,并不会遵循某一种已经存在的理论准则,这也同样发生在我的情况中。我的小说并不是我学术批评理论和实践的外向表现。当我在创作小说和短篇故事时,我的身份变成了故事的讲述者。我完全沉浸于我笔下人物所处的世界,并且试图激发读者们的想象力,将我的读者也带入那些世界。不过,一段时间后,当我重读自己写成的作品时,我的确会发现其中展现出的后殖民主题。对此,我也十分感兴趣。但是,我是以一位文学评论者的身份对那些小说中出现的后殖民文学主题感兴趣,而并非出于一名作家的身份。并且,当我在阅读自己的作品时,我总是极力避免以一位文学评论者的立场和视角去审视自己的作品。因为,一旦我那么做了,我的小说创作可能就会受到我自己的抑制。


Q6

在您的《尼罗河宝贝》(Nile Baby)与《黑暗中的呐喊》(The Shouting in the Dark)等小说中,故事的叙事者均是儿童。请问这是巧合?还是您有意而为之?如果这是您的刻意安排,那么您对故事叙事者的这种身份设定是否也反映了某种与后殖民主义理论研究相关的联系?如果两者确有某种联系,那么这种联系又是以何种方式呈现的?

A


我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一个巧合。在我的《尼罗河宝贝》与《黑暗中的呐喊》中,故事的主人公的确是儿童。在前者中,主人公是一位十二岁的儿童。而在后者中,故事描述了主人公从四岁到十八岁的人生经历。但是,在我的其他小说作品如《血统》(Bloodines)等中,故事的主人公都是成年人。我目前正在写一本新的小说,书中的故事发生在南极洲,这样的故事地点设置可能与后殖民主义的关联不是很紧密,里面的主要人物也都是成年人。此外,在我2019年出版的《到火山去》(To the Volcano)一书中包含了十二个故事,但是只有一个故事是以儿童为主人公进行创作的。

Q7

谢谢您的说明。那么,您的小说创作是自传性的吗?

A

这个问题听起来像一句引文,不是吗?我认为,所有的文学创作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自传性的写作,同时所有的作家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如果我深入地细读任何小说作品,包括诸如奇幻文学和科幻文学在内的文学作品,你都可以很快地发现其中的自传性成分。例如,我猜想,在J.K.罗琳(J.K.Rowling)的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系列丛书中,赫敏(Hermione)一角色就非常贴近作者自己的立场和经历。而对于我的小说而言,其中的一些因素和描写的确可能比较接近我的生活,但我所有的小说作品都是虚构小说。正如大卫希尔兹(David Shields)所说,所有经过记忆和想象力加工过的文学因素都会成为虚构的事物。


Q8

谢谢您的回答。接下来的三个问题在某种程度都是比较宏观的问题,但它们也都是许多中国学者特别关注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在过去的四年间,一系列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事件接二连三地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例如,英国脱欧、叙利亚危机、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rnnp)当选美国总统,以及近期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等。您认为这些事件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影响甚至改变后殖民文学的阅读与创作吗?如果会,您认为它们的影响会表现在哪些方面?以及它们将会如何改变后殖民文学未来的发展?

A


这个问题虽然宏观,但是很有趣。概括地说,后殖民文学与帝国的遗存问题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加之您刚才提到的那些事件要么与帝国的衰败有关(例如,叙利亚危机),要么与帝国在21世纪重塑其影响力的行为有关(例如,英国脱欧和特朗普政府执政期间的施政纲领与外交政策)。因此,我认为将来的后殖民文学作家与创作一定会对这些事件做出回应,声讨这些事件中体现出的权力滥用问题。但是,相较之下,新冠肺炎疫情与前三者不同。我认为,新冠肺炎疫情更像是一次对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管理不善问题的揭露。但是,正如我之前所说,文学创作必将在未来的某一个时间节点对这次疫情进行有趣且重要的回应。


Q9

谢谢您的分析,特别是您对这几个社会事件核心本质的归纳,使我们对这些事件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它们与后殖民理论间的联系。我的另一个问题是:许多学者都曾经比较过殖民文学与后殖民文学的特点,并对两者的不同点做出过各种解释。那么,在您的理解中,殖民文学与后殖民文学间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A

简单说来,我认为殖民文学主要通过文学作品这一媒介,记录了殖民主义扩张的过程。而后殖民文学主要追踪了文学文本中去殖民化(decolonization)与殖民主义式微、衰落的过程,同时也以一种批判的视角对殖民主义的发展过程进行报道。关于这两者的不同,我曾经在《殖民与后殖民文学》一书中,对这两者的区别做出过更为详细的分析与阐释,可以作为思考这个问题的参考。



Q10

谢谢您。最后一个问题,在您看来,在21世纪,中国可以如何进一步参与到后殖民文学的讨论中?

A


我认为,这个问题所涉及的内容也十分广泛,三言两语可能无法全面地回答。但我相信,来自于中国的文学作品在21世纪会更频繁地关注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后殖民文学话题,例如,全球化、移民、迁徙与权力运行机制等。关于以上这些话题,我认为还是有许多可以进一步探讨和深入挖掘的空间和机会。


Q11

好的,我的问题问完了。再次感谢您能拨冗参加此次访谈,也十分感谢您对以上问题给予的宝贵反馈。最后,我诚挚地祝愿您和您的家人在这段非常时期内身体健康、一切顺利。再见!

The End

A

谢谢您的祝福,再见!




期刊介绍:以英语国家文学和文化问题为研究对象,关注内容涵盖英国、美国、爱尔兰、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学作品和文化理论,侧重于经典文学研究和现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为国内学者提供研究借鉴,展示国内英语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投稿邮箱lit_in_englis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