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主题
  • 作者
  • 期刊名

《英语文学研究》第五辑 目录摘要

2021/05/25

《英语文学研究》

主编 张 剑

投稿邮箱:lit_in_english@163.com


本期目录

本期摘要

M.H.艾布拉姆斯批评观的历史维度


王庆

关键词:艾布拉姆斯;艺术四要素;人文主义;多元主义


内容提要:美国著名当代文学批评家M.H.艾布拉姆斯在其《镜与灯》及其他相关著作中曾经提出“艺术四要素”框架,以考察西方文学批评的发展和演变的历程,后来他又坚持文学批评观以历史观照为基础、以多元论为核心、以“人文真实”为目标。本文认为,艾氏的批评观内涵丰富,独具特色,既体现了其以人为本的艺术思想,也体现了其重视历史维度的显著特点。

专制论、普通法与神权论:

《欲壑难填》中的和平宪政思想


陶久胜

关键词:专制理论;普通法;神权论;和平宪政;《欲壑难填》


内容提要:立宪君主论或混合君主论都抵制君权神授论,从法理上谴责国王干预公民自由权,认为家庭应当受到自然法、古代宪法或神圣法的保护。在17世纪斯图亚特王朝初期的法制语境中研究复仇剧《欲壑难填》, 我们即会发现,本剧讨论了英格兰的专制论、神权论与普通法之间的关系,揭露了当时英格兰王权理论和各种抵制理论中的和平宪政思想。 剧中暴君对将军之女的性侵和对王宫禁地财富的觊觎,实际上影射了詹姆士一世奉行的君权神授论对民权的各种侵害,而将军暴力复仇导致国破家亡,影射了英格兰应该让神权受制于古代宪法传统的和平宪政主张,以号召臣民绝对忠于宪政君王。

英国政治讽喻诗中的马嘎尔尼访华


胡玉明

关键词:马嘎尔尼;访华;讽刺;中国风;工业启蒙


内容提要:马嘎尔尼访华的文学再现不仅体现在浪漫主义时期的经典著作中,而且表现在更早的18世纪英国政治讽喻诗歌中。这些诗歌通过“预演”马嘎尔尼访华,要么把中国儒家的治国理政视为君主制的典范,以此来针枝本国时弊;要么通过兜售英国工业启蒙思想,以期开拓中国市场;要么反对英国在海外疯狂掠夺的殖民扩张,声讨谴责其野蛮行径。探讨这些诗歌对马嘎尔尼访华的犀利讽刺,对其访华目的的猛烈抨击,不仅有助于相关的史学研究,也有利于深入理解英国讽刺文学在浪漫主义时期的没落过程。

济慈的经典化:海登与塞文对其诗人形象的建构


刘海英

关键词:济慈;经典化;形象;海登;塞文


内容提要:济慈的友人是促使他的诗人形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历史画家海登和肖像画家塞文是济慈的艺术界友人,他们通过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积极塑造济慈的诗人形象,对提升济慈的声誉做出了有益贡献。济慈头像出现在海登的巨幅油画之中,位于华兹华斯的上方,海登借此表达济慈将获得重要文学史地位的寓意。塞文陪伴济慈在罗马就医,拥有济慈生命最后时刻的传记资料,他创作的济慈肖像画为后世读者了解济慈提供了依据。阐释海登和塞文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塑造的济慈的诗人形象诸特征,探讨两位艺术家对济慈文学史地位的促进作用,能使我们更为全面地把握济慈经典化的历史进程。

戏剧独白与改写女性命运:论卡罗尔安•达菲《站立的裸女》


王冬菊

关键词:绘画诗;卡罗尔•安•达菲;《站立的裸女》;戏剧独白;酒神精神


内容提要:卡罗尔•安•达菲的诗歌《站立的裸女》既是一首绘画诗,又是一首戏剧独白。诗中的故事发生在1910年,毕加索创作木炭画《站立的裸女》的那一年。在同一年,艾略特写出《一位女士的画像》,这首同样以戏剧独白写成的绘画诗,被认为是最具有勃朗宁风格的作品,而勃朗宁最著名的戏剧独白作品《我的前任公爵夫人》也是一首绘画诗。本文通过对比三首诗歌,试图说明以下几个问题:勃朗宁和艾略特塑造了怎样的女性形象?达菲诗中的女性人物又有何不同?达菲如何通过革新戏剧独白形式实现与两位男性诗人的对话?

田纳西•威廉斯《欲望号街车》中的精神分裂与其文化意义


徐怀静  何加红

关键词:精神分裂;创伤;幻听;幻觉;妄想


内容提要:疯狂是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中经常出现的主题。《欲望号街车》完整地呈现了白兰奇的幻听、幻觉、妄想和逐步走向精神分裂的过程。威廉斯之所以能够如此逼真、客观、完整地描绘这一过程,是因为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威廉斯曾目睹了姐姐罗丝患上精神分裂的不幸遭遇,这给他的心灵造成了巨大创伤;白兰奇的精神疾患正是罗丝不幸命运的折射。白兰奇之所以成为美国戏剧史上最鲜活的女性人物之一,原因主要还在于威廉斯在《欲望号街车》中不仅完整地呈现了她作为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最后几个月的病程,而且赋予了这一过程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寓意。

菲利普•罗斯《布拉格狂欢》中的“捆绑”意象与解构伦理


姚石

关键词:菲利普•罗斯;《布拉格狂欢》;解构伦理;积极遗忘;救赎


内容提要:“松绑”和“捆绑”是菲利普•罗斯朱克曼三部曲《捆绑的朱克曼》中的主导意象,在三部曲的尾篇《布拉格狂欢》中,“捆绑”的意蕴得以充分展现。作品中的“捆绑”指的是父子关系中儿子对父辈伦理的继承,这种继承是对犹太传统伦理的解构。犹太人只有积极遗忘犹太传统,才能为当前的现实承担具体的责任,在同化于主流社会中为其带来救赎,这就是犹太传统中的解构伦理。因此,美国犹太人在解构中坚守父辈伦理,这种与父辈的“捆绑”是一种积极主动地挣脱僵化伦理教条的束缚,在救赎当下世界中更新父辈伦理。

数字(儿童)文学的(物理)叙事结构


郑岩

关键词:数字文学;叙事性APP;叙事结构;物理叙事结构


内容提要:数字文学兴起以来,文学作品的表达平台更加的多样化。与传统文学相比,大多数数字文学呈现出一种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叙事技巧。这种情况下,传统叙事学已经不足以帮助我们认识数字文学的表达方式和内容。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这些新兴文学,我们需要一种能与数字文学相匹配的叙事理论。本文抱着这样的初衷,借鉴电脑游戒设计和数字文学研究的思路,提出物理叙事结构概念,并以叙事性APP《小红帽》为例,应用此概念解析数字文学的叙事方式。

托妮莫里森《家》

中荒诞故事的政治意义


崔莉

关键词:托妮•莫里森;《家》;政治性;荒诞故事;启应模式


内容提要:荒诞故事是美国黑人娱乐和获取慰藉的工具,更是他们争取平等社会地位的手段。他们不但依靠荒诞故事话语范式表达黑人的政治诉求、重申黑人权益,而且还利用它的启应交流模式激起荒诞故事讲述者与倾听者的情感共鸣,以此增强族群认同感。托妮•莫里森小说《家》中的套盒式荒诞故事是崭新的黑人男性形象的载体,其中的分置式故事勾画出无私的黑人父亲形象,而框架故事则塑造了新一代知错能改、无畏机智、回归社区、回归亲情的年轻黑人男性形象。莫里森汲取荒诞故事传统精华,将荒诞故事拓展至政治领域,对该传统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艾丽丝•门罗《爱的进程》中的创伤与身份建构


黄川

关键词:门罗;《爱的进程》;主体;创伤;身份


内容提要:门罗短篇小说《爱的进程》的特点之一在于受创主体对焦点事件模棱两可的回忆。本文采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探讨主人公的创伤经历、创伤效果以及创伤反应,展现受创主体在身份建构之旅中做出的努力,以及母女俩在心理移情过程中展现出的主体差异,进而分析母女两代人在女性身份定位与认识上的隔阂。通过展现女性主体的成长过程,作者门罗表达了对偏僻乡村中女性群体的关注以及对婚姻与爱情问题的深刻思考。

J・M.库切《耶稣的学生时代》及其“晚年风格”


王晓燕

关键词:库切;“晚年风格”;《耶稣的学生时代》;存在方式;自我救赎


内容提要:库切在移居澳大利亚后,不再在作品中关注种族隔离、族裔身份等主题,而是开始关注作家的身体状况与创作之间的关系,在小说中开始探讨人的“衰老状态”及美学价值,使其作品中呈现一种新的创作风格,也即他自已所说的“晚年风格”。而作为“晚年风格”的重要代表作品,《耶稣的学生时代》在简练直白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味:小说运用反讽、互文等手法描写不同人物在理性与激情之间的徘徊,揭示了理性与激情的挣扎,这最终指向“何为认知世界的标准”之追问。其虚构的、寓言式的叙事技巧将人物置身于一个全新的环境中来探索人性和道德的多种可能性,探寻人类的存在方式及自我救赎的能力。

艾勒克•博埃默访谈录:后殖民文学研究的新趋势


艾勒克•博埃默 黄强

关键词:艾勒克•博埃默;后殖民文学;《后殖民诗学》


访谈者按语:艾勒克•博埃默(EllekeBoehmer)教授现为牛津大学世界英语文学教授、牛津大学生命书写中心主任与牛津大学出版社后殖民文学研究系列丛书总主编;她还是英国皇家文学学会院士、英国皇家历史学会院士。作为殖民与后殖民文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博埃默教授迄今已出版五部专著,主编多本学术论文集,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其代表作《殖民与后殖民文学》与《后殖民诗学》享誉全球学界。此外,她还先后出版了五本小说,发表了多篇短篇故事,近期主要作品包括《黑暗中的呐喊》与《到火山去》等。目前,她正在主持英国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项目“南方想象”的研究工作。2020年5月31日,笔者通过电子邮件对博埃默教授进行了学术访谈。


访问《英语文学研究》中国知网主页:

https://navi.cnki.net/knavi/JournalDetail?pcode=CJFD&pykm=YY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