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主题
  • 作者
  • 期刊名

《跨文化研究论丛》第4辑 目录摘要

2021/04/26

主编 孙有中


摘 要

ABSTRACT

跨文化交际

——以上海和伦敦两地酒店对客户在线负面评论回复的面子策略为例


【作者】吴东英 王雪柳

【关键词】面子理论;酒店回复策略;话语分析;超文化交际

  面子策略具有双重性。文章通过比较上海和伦敦两地五星级酒店对客户在线负面评论回复策略的异同,以面子策略作为理解酒店和服务业回复策略的理论框架,发现两地酒店采用的应对策略类型分为侧重公司(自我导向)的面子策略以及侧重顾客(他人导向)的面子策略,且后者的使用均高于前者。文章梳理了有关互联网时代企业传播特点的研究,并在此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阐释了超文化的特点,论述了超文化交际在互联网时代的重要性。

中国大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误解的认知研究


【作者】和媛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交际误解;大学生;认知

  在北京某高校21名大学生对于关键性跨文化交际误解事件的反思报告中,大学生们描述了他们跨文化交际经历中与对方发生过的最大误解,剖析了导致误解的原因以及避免误解所需的能力或策略。对反思报告的主题分析显示,大学生关于跨文化交际误解的认识存在典型的本质主义文化观等认知误区,这一文化观直接影响其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知和交际策略的选择。研究认为,受本质主义文化观的影响,交际主体非但难以发现导致跨文化交际误解的真正原因,反而可能由于其本质主义认识偏差造成更多的交际障碍,因此,大学生的本质主义文化观应当引起学界和跨文化交际教育工作者的更多关注。非本质主义文化观视文化为话语资源,将跨文化交际同交际主体的自我建构相结合,为跨文化交际误解研究及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中英跨洋互动成人语伴学习中的“跨文化成熟度”发展研究


【作者】张新颖

【关键词】成人语伴学习;跨文化成熟度;非正式学习

  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和英国开放大学的远程线上语伴项目,搭建了中英两国成年学习者在虚拟空间的非正式合作学习平台。母语为不同语言的学习者通过担任学习者和专业信息提供者的双重角色进行合作学习,深入了解对方的语言和文化。文章以该项目参与者的跨文化学习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质性研究揭示了成年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的“跨文化成熟度”发展进程。语伴之间的远程对话文本、电子邮件往来文本、线上访谈文本、问卷、语伴的学习反思日记、语伴微信交流记录等是本研究的数据来源。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关注中英两国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丰富非正式学习场景中成年学习者“跨文化成熟度”的发展变化。


跨文化外语教材评价研究综述


【作者】廖鸿婧

【关键词】教材评价;实证研究;跨文化外语教材;教材使用

  随着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发展,跨文化外语教材的评价研究在学界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教材评价研究对问题进行诊断,对于教材的编写、选择和改进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梳理了国内外跨文化外语教材评价领域的研究成果,总结了跨文化外语教材评价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现状、发展轨迹和重要成果,并指出教材在使用维度方面评价研究严重缺失的问题,以期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启示和参考。


跨文化交际视域下文化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作者】刘文媛

【关键词】大学英语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语言能力;人文素养;文化自信

  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语言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即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并重。该研究基于全球化语境,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基础,构建文化教学模式,利用文化对比法把中国文化元素有机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尝试改善“文化失语症”现象。该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知识测试和数据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为文化教学模式提供支持,以证明该模式既能够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又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带一路”背景下儒家思想的对外传播

现状研究

——基于文化山东网站中儒家思想

相关新闻语篇的文化话语分析


【作者】惠敏 遇睿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儒家思想;对外传播;文化话语分析;文化维度

  在中国不断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山东文化与旅游厅以文化山东网站为基础,着力打造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文章以文化话语理论为依据,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文化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分析文化山东网站中儒家思想的相关新闻报道,探究“一带一路”背景下山东儒家思想对外传播的现状。研究发现,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主流媒体新闻记者借助官方的信息发布平台,掌握着儒家思想对外传播的主要话语权,其传播的主要内容则围绕相关国际性会议、大型项目的落成、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文创”产品的开发四个方面。山东儒家思想的对外传播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消息来源和发布渠道单一、内容不够丰富和亲民以及精准传播乏力等问题。这与中国文化所具有的高权力距离、高不确定性回避、集体主义和女性化特征有一定关系。因此,在儒家思想发源地的山东,传播主体应换位思考,创新传播方式,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地开展儒家思想的对外传播活动,在进一步优化山东省对外形象的同时,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儒家思想的广泛接纳。


德语中文外来词的借用特点研究


【作者】王冰洁

【关键词】外来词;语言史;借用形式;借用特点

  伴随着中德近代以来日益密切的经济往来与文化交流,中文外来词在德语中也开始占有一席之地。但截至目前,中德语言学界对德语中文外来词的统计和研究甚少。本研究从语言史、语言学和文化背景层面切入,简释德语中文外来词的发展概况,并结合中德文化交流历史,对德语中文外来词的演变及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在双维度归类框架下通过实物借用和抽象概念借用、语音借用和语义借用及语音语义混合借用的分类方式对德语中文外来词进行量化统计,分析德语中文外来词的借用类型和借用形式,探究德语中文外来词的借用特点,并进一步阐释了在何种形式下中文被借用,及借用过程中产生了哪些词意调整,揭示了中德语言交际互动的一些规律。


不只是“水到渠成”

——基于两个定性研究单元的在地国际化教学


【作者】Loretta Baldassar  Lara McKenzie

【译者】张亚宁

【关键词】国际化;在地国际化;跨文化;定性研究方法;体验式学习

  人们通常认为,出国留学以及国际学生项目旨在将留学生培养成跨文化能力较高的“国际公民”。然而,“在地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也会带来同样的效果。“在地国际化”是指在当地大学里面国际学生参与的国际交流项目,目的是丰富当地学生的生活。本文基于两个课程单元,由当地大学生开展对国际学生的定性研究或是与国际学生一起开展定性研究。在实施项目时,作者假设以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互动为特征的定性研究反映了当地学生和国际学生之间有效互动的必要性。在描述这一互动的过程中,体验式学习研究表明经验只有通过反思、分析和综合才能转化成知识。文章考察了跨文化互动以及学生通过定性研究进行的体验性学习在哪些方面可能发挥在地国际化效果。


跨文化性视角


【作者】Fred Dervin 袁梅 陈宁

【关键词】跨文化性;跨文化教育;批判性;自反性

  在21世纪早期的欧洲,跨文化性视角就在诸多学者的研究中得以发展,并被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使用。本文着重阐述了跨文化性视角所秉持的四个观点:跨文化现象论述的意识形态化和政治化;跨文化交流研究源起的英语语境;个人经验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自我与他者之间的相互依托关系。基于以上观点,笔者认为跨文化性视角有助于研究者和教育者在开展跨文化研究时更具批评性和自反性。文章同时指出,基于跨文化性视角研究跨文化交际是增强跨文化研究话语价值的重要契机,这对于加快构建跨文化研究学术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语篇的研究与教学:语言使用的社会符号视角》介评


【作者】董晓明 林正军 张慧

  语言能够帮助人们识解人类社会实践与互动中产生的各种经验,无论是日常生活经验、工作经验、人际交往经验,抑或教育经验。正如韩礼德(Halliday 1978 :1-2)所言,“语言是人类所共有的意义潜势,它既是经验的一部分,也是对人类经验主体间性的诠释”。Mickan和Lopez(2017)主编的《基于语篇的研究与教学:语言使用的社会符号视角》(Text-Based Research and Teaching: A Social SemioticPerspective on Language in Use)是一卷全面展示语言作为社会符号系统的文集,强调语言作为语篇建构资源在不同语类中所发挥的优势。在绪论部分Mickan和Lopez阐明了贯穿整个文集的主旨思想:“语言使用的语篇视角突显意义建构——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符号(p. 2)。”该卷本的主体包括两部分,分别探究日常社会语境下基于语篇的研究和语言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