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主题
  • 作者
  • 期刊名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指南》视域下高校德语精读教材的思政功能:基于语料库的分析(文/郑峻)

2021/04/26

图片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主编 文秋芳

提要:在全面建设高校“课程思政”的指导方针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德语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的知识要求、素质要求及能力要求为审视德语教材的思政功能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运用AntConc软件,对德语精读教材语料库中中国文化及中国贡献的呈现进行数据处理,探讨文化练习设计与Hanvey跨文化意识四层培养目标的吻合性,由此分析教材与《指南》培养规格的契合度和开展“课程思政”的可行性,并对教材的编写和使用进行反思。


关键词:德语教材;课程思政;《指南》;培养规格;语料库


1. 引言


  目前,国内并不缺乏关于“课程思政”的宏观研究,多位学者提出通过完善教学管理机制、提升教师思政意识、改良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途径来实现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如杜刚跃、孙瑞娟 2019;高燕 2017;汪承平等 2019)。然而,教材作为最重要的客体材料,对其思政功能的研究却未得到重视,大多数研究局限于对大学英语教材中文化内容呈现的分析。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中国文化在教材内容选取的源头上被忽视;中西方文化所占的比例严重失衡;中国文化的展现过于薄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和文化自信(刘艳红等 2015;曾艳钰 2019;张仁霞 2013)。即使这一问题在新近出版的大学英语教材中得到了改善,中国文化呈现的内容和形式仍然较为单一,以现代文化内容、翻译、选词填空等隐性方式为主,且未能将编写理念贯彻到底(张虹、于睿 2020)。因此,大学英语教材应从根本上提升对母语文化和目标语深层文化的自觉性(康莉、徐锦芬 2018)。


  相较于寥寥可数的针对英语教材的研究,对德语教材的分析研究更是付之阙如,且多囿于教学法和文本分析,往往从主观教学经验出发,缺乏对教材和学习主体的客观研究,未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德语教材的特点。本文运用语料库检索相关词汇,突破了研究特定语言现象的传统范式,着眼于德语精读教材包含的中国元素和跨文化元素,并结合新时代背景下的育人目标,探索教材的思政功能。本文旨在弥补学界在德语教材实证研究方面的不足,帮助广大教师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并为新形势下的德语教材建设和专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问题


  2020年5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德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编著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德语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从知识、素质、能力三个方面对人才培养规格作了规定。知识要求强调德语语言文化知识要与中国语言文化知识并重;素质要求突出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及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能力要求着眼于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国情研判能力等。由此可见,《指南》中人才培养规格的各项指标与课程思政的核心德育元素完全吻合,课程思政须全面涵盖德语专业课程(刘齐生 2020)。精读课程作为专业教学中最重要的课程,其教材的思政内涵也应紧扣《指南》中人才培养规格的三大要求。因此,本文将围绕以下三个问题来检验教材的思政功能:1)针对传统中国文化的展现,中国文化元素在外语教材中的分布情况如何?2)针对当今中国贡献的彰显,外语教材能否体现中国在全球化问题中肩负的责任?3)针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练习设计是否符合Hanvey跨文化意识的四个层次?


  国内学者普遍认同的文化失衡现象可归因于外语教学片面追求外语语言教育,忽视了母语文化载体功能。对外传播和推广中国软实力、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积累,而如何用外语恰当地表述中国文化内容正是学生需要通过教材来学习掌握的。第一个研究问题考察中国文化元素在外语教材中的分布情况,是为了衡量教材是否达成了《指南》的知识要求。


  本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理念,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繁荣、推动文明互鉴和倡导绿色发展等方面作出了不容低估的贡献。为国家输送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的外语专业人才是一项长远规划。通过教材的桥梁作用,提升学生对中国贡献的深刻理解,培养学生作为世界公民的责任意识,是达成《指南》素质要求的关键途径,这也是第二个研究问题的意义所在。


  基于Hanvey(1982)的文化学习阶段性模式,跨文化意识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指意识到表层或非常明显的文化特征,即文化成见;第二层指意识到目标语文化中与本族语文化形成鲜明对照的特征;第三层指通过理性分析意识到目标语文化与本族语文化的差异是可以理解的;第四层指意识到目标语文化中的人们如何看待本族语文化(何安平、郑旺全 2009)。正确认识中西方差异,具备批判性思维,是外语人才必备的跨文化能力。但它并非一蹴而就,仅靠有限的阅读和听力课文根本无法达到。因此,通过练习和任务设计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思辨的过程必不可少,第三个研究问题中对练习设计的讨论对接了《指南》的能力要求。


  综上所述,外语教材是大学生提高语言能力和构建文化知识的主要资源,不仅打开了目标语文化的窗户,也提供了明晰自我文化身份的阵地。教材发挥的协同效应无疑是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合力来源。教师在挖掘德育因素的同时,有责任审视使用的教材是否与时俱进;而编写者需要在完善教材的过程中将思政要素有机融入,为外语课程思政的推进提供素材支撑和价值引领。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语料库方法分析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下文首先介绍自建语料库的情况,然后说明分析语料的方法。


  3.1 自建德语精读教材语料库

  本文自建的德语精读教材语料库包括《当代大学德语》(以下简称《当代》)四册学生用书(供本科一、二年级学生使用)和《文化视窗——高级德语教程》(以下简称《视窗》)两册学生用书(供本科高年级学生使用)(见表1)。两套教材均由外研社出版,被国内高校广泛使用。由于版权问题,两套教材均没有提供可供机器直接读取的电子版纯文本文档,需要在扫描后进行OCR光学识图。对于德语的特殊字母符号,如ä、ö、ü、ß等,OCR软件无法识别。为了保证精确性,笔者对所有文档进行人工校对,最终保存纯净文本。教材配套的练习手册、听说训练及教师手册均不在本语料库范围内。


图片


  为了方便检索,笔者将教材的各个单元独立为一个库文件,检索工具为AntConc 3.5.7。《当代》每册12单元(第二册为15单元),每单元含3篇课文(复习单元为2篇)、词汇总结及语法讲解。《视窗》每册18单元,每单元含2篇课文,每三四个单元后有语法总结。由表1可见,《当代》除单元数最多的第二册外,其余三册的形次比(type-token ratio,简称TTR)呈递增趋势。《视窗》由于精简了词汇和语法讲解,其形符数小于《当代》,类符数与《当代》第四册持平,致使TTR大幅增加。表1的数据表明,两套教材从基础阶段过渡到高级阶段的难度递进是科学合理的。


  3.2 设置检索项

  针对中国文化元素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笔者从两方面进行了批量检索。首先,在Search Term中输入*china*|*chinesisch*|*chinese*|*chinesin*,检索与名词“中国”(包括复合名词)、“中国人”(单数、复数)、“汉语”及形容词“中国的”(包括词尾)相关的语境共现行。其次,在Advanced Search中导入自制的“中国文化百词表(德译版)”,补充检索可能遗漏的文化元素。为了对文化词汇进行细致的解剖,笔者采用了六大子系统说(张岱年、方克立 1994),具体可分为:1)物质,包括Essstäbchen、Reis、Peking-Ente、Jiaozi、Baozi、Zongzi、Yuanxiao、Toufu/Doufu、Feuertopf、Frühlingsrolle、Dim Sum、Sojasoße、Tee、Mah-Jongg、Qipao、Knoten、Bronze、Keramik、Porzellan、Seide、Papierherstellung、Buchdruck、Schwarzpulver、Kompass、(chinesische) Medizin、Akupunktur、Sänfte;2)精神,包括Konfuzius、Lun Yu、Menzius、Dao/Daoismus、Laotse、Tschuangtse、Dao De Jing/Tao Te King、Shi Jing/Buch der Lieder、Yi Jing/Buch der Wandlungen、Buch der Riten、Mitte und Maß、Buddha、Apsara、Yin und Yang、Feng Shui;3)艺术,包括Tuschmalerei、Kalligrafie、Guqin、Kunqu、Zaju、Peking-Oper、Tai-Chi/Taiji、Qigong、Kungfu、Schattentheater、Drachen-Tanz、Löwen-Tanz、Yangge-Tanz、Stelzengehen、Scherenschnitt、Stickerei、Große Mauer、Verbotene Stadt、Kaiserstadt、Sommerpalast、Himmelstempel、Mausoleum、Terrakottaarmee;4)语言,包括Schriftzeichen、Mandarin、Orakelknocheninschrift、Akademie、Tang-Gedicht、Song-Lyrik、Yuanqu、Päonien-Pavillon、Die Fächer mit den Pfirsichblüten、Drei Reiche、Die Räuber vom Liangshan-Moor、Die Reise nach dem Westen、Der Traum der Roten Kammer、Das Buch heilender Kräuter、Lu Xun;5)社会,包括Seidenstraße、Westliche Region、Dynastie、Frühlings- und Herbstperiode、streitende Reiche、Hutong、Konfuzius-Institut、Beamtenprüfung、Kulturrevolution、Hochschulaufnahmeprüfung;6)风俗,包括Mondkalender、Frühlingsfest、Yuanxiao-Fest/Laternenfest、Mondfest、Drachenbootfest、Qingming/Totenfest、Dongzhi-Fest、Tempelfest、Tierzeichen、Knallkörper。


针对中国贡献在教材中的彰显,笔者在Search Term中检索了涵盖政治、经济、金融、环境、生态等多个领域的关键词,如*politi*|*wirtschaft*|*finanz*|*umwelt*|*öko*,符号*包含名词(简单词、复合词)和形容词两大词类。另外,根据十九大报告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笔者提炼出Frieden、Sicherheit、Aufschwung、Öffnung、Nachhaltigkeit、Wohlstand、Kooperation、Koexistenz 8个关键词导入,通过语境共现来观察中国在其中担当的角色。


教材中的练习设计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发挥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和模板效应,而练习指令语在指引教学的同时,也揭示了编写者倡导的学习模式、方法和策略(何安平、郑旺全 2009)。因此,关于跨文化意识培养理论如何在德语精读教材中得到贯彻,可以通过检索*china*| *chinesisch*|*chinese*|*chinesin*等关键词,并聚焦练习指令语进行验证。为防止遗漏,笔者进一步以unser*Land|unser*Nation|unser*Kulur及Ihr*Land|Ihr*Nation|Ihr*Kultur为关键词进行探针式检索,符号* 包含可能出现的屈折变化。


4. 结果与讨论


4.1 中国文化的展现

排除与中国文化无关的检索项,例如作为日常用品词汇出现的Tee、Reis、Seide 等,检索结果如表2所示。


图片


《当代》第一册中的Tee、Essstäbchen、Frühlingsfest作为应知应会词汇出现,没有承载过多的文化含义,而Baozi、Jiaozi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一部分从汉语借入的外来词。《当代》第二册虽然没有出现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课文,但文化词汇数量却是整个基础阶段最多的(与该册的单元数最多有关),且在六大子系统均有分布。其中,关于文学及思想名著的Der Traum der Roten Kammer、Die Reise nach dem Westen、Dao De Jing,以及与风俗相关的Mondfest、Mondkalender虽然并不是作为重点词汇出现,却是珍贵的思政素材,教师需要及时引导。《当代》第三册和第四册共出现四篇中国主题的课文,文化词汇也相应集中在上述课文中,重要词汇有Konfuzius、Große Mauer、Peking-Oper、Tierzeichen、Tuschmalerei、Lu Xun、Yi Jing等,但数量较第二册有所减少,内容缺乏深度和新意。基础阶段的重要任务固然是打好语言根基,但课程思政却是一项贯穿始终的育人大业。教材编写者在后续修订过程中,需要对文化词汇输入的难度和数量按照合理的梯度进行设计,以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文化词汇输入强度的突破出现在高级阶段的《视窗》中,两册教材共有8篇专门讨论中国文化的课文,涉及菜系、饮茶、服饰、休闲、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建筑、园林、京剧、元曲等主题。相较于基础阶段的教材,《视窗》不仅实现了文化词汇数量的剧增——检索项从90个增加至316个,对“中国文化百词表(德译版)”的覆盖率从28%增加至56%。词汇分类也愈加全面,除了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外,更深层次的哲学价值观、古代思想等与精神文明相关的词汇也有所涉及,例如Lun Yu、Dao、Daoismus、Laotse、Tao Te King、Buch der Wandlungen、Buch der Riten、Buch der Lieder、Buddha、Yin und Yang、Feng Shui等。另外,各个重要朝代的名称均出现(如Xia、Shang、Zhou、Frühlings- und Herbstperiode、Qin、Han、Tang、Song、Yuan、Ming、Qing),能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历史的大致发展脉络。鉴于此,该教材无愧“视窗”之名,为传播中国声音和讲述中国故事搭建平台、打开窗口,为教师在课堂开展课程思政创造了极大的施展空间。


由于中国文化在外语教材中的缺位,导致多数学生无论是在口语还是书面语表达中,对中国文化符号的描述长期停留在浅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材通过内涵丰富的词汇构建文化语境,是学生获得由文化传递出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首要条件。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化元素,以多样、动态的形式输入传统文化精髓,助力学生逐步建立文化自信。唯有此,学生才能在对外交流中维护中华文化的话语权,真正实现讲好中国故事。


4.2 中国贡献的彰显

检索*politi*|*wirtschaft*|*finanz*|*umwelt*|*öko*的结果显示:《当代》第一册未出现检索项;《当代》第二册有45个检索项,在一部分检索项中,Wirtschaft作为学科名词出现,在另一部分检索项中,Politik和Wirtschaft作为报纸、杂志的版面和电视节目出现,与中国相关的语境共现行仅包括练习中的一句话;《当代》第三册有70个检索项,Umwelt作为重要词汇出现,第7单元还以Wetter、Klima、Umwelt为主题,但并未出现与中国相关的语境共现行;《当代》第四册共有312个检索项,数量猛增的原因是第8单元中有两篇文章专门提到了中国经济(Text 2: Fakten und Prognosen)及环境和能源问题(Text 3: Wirtschaft und Umwelt in China – zwei Interviews),以及第6单元出现的中国政治体系(Das Regierungssystem der Volksrepublik China)。中国贡献彰显力度薄弱的问题在《视窗》中也未得到改善,除了《视窗》第一册第3、14、16单元的口语和写作练习中出现与中国相关的讨论题外(如有机生态产品、高校的经济化及私有化、年假对假日经济的影响等),其他任何语境均没有出现。而检索Frieden、Sicherheit、Aufschwung、Öffnung、Nachhaltigkeit、Wohlstand、Kooperation、Koexistenz等关键词,两套教材共出现50个检索结果。除了Aufschwung der Peking-Oper外,剩余检索结果均与中国或人类命运共同体无关。


显然,中国贡献在两套教材中几乎是缺位的。课文中屈指可数的时政素材也明显老旧,例如,经济数据和环保能源技术都停留在十几年前,这是教材修订中亟待完善的问题。然而,教材修订过程漫长,思政教育却时不我待。教材对中国贡献虽彰显乏力,思政点却在多处显而易见,需要教师自行挖掘开拓。例如,在谈及政治时,可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展开讨论;在谈及经济时,可对“一带一路”倡议、中美贸易战等国际大事加以评论;在谈及生态时,可就经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进行辩论。因此,教师须对时政素材进行补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德译版)、政府工作会议及报道(德译版)、官方媒体新闻(如新华网、人民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德语版均可位列其中。教师应筛选与学生语言水平相当的内容,鼓励学生接触热点话题,创造对时政话题进行思辨和积极探讨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助力。


4.3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unser*Land|unser*Nation|unser*Kulur及Ihr*Land|Ihr* Nation|Ihr*Kultur的检索结果只有一项,且语境与China重合,说明*china*|*chinesisch*|*chinese*|*chinesin*具有覆盖性。剔除与文化教学无关的语境共现行,《当代》注重聚焦细小而具象的文化差异,要求学生用德语来谈论本国的情况。练习指令语的句式多为Vergleichen Sie...mit...! Wie unterscheiden sich...und...?Finden Sie Unterschiede zu...? Gibt es in China ähnliche/auch...?等,属于分析型任务,在对文本各部分及其关系进行理解、识别、比较和判断的基础上,实现对文本的多角度和深入认识(陈则航等 2020)。《当代》通过对比两国文化,表明其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有层次的,从第一册对指示浅显事物的对比(如Klassenzimmer、Schultag)到第二册关注社会形态的差异(如Schule、Berufe、Lebensform),再到第三册注重语言模式的变化(如Sprechstile、Sprachprobleme、Sprachwandlung),最后到第四册引导学生思考抽象的价值观(如Wertvorstellung、Nationalgefühl、Menschenbilder、Vorurteile)。这样层层推进的设计符合Hanvey的文化学习理念:学生首先意识到目标语文化中表层或明显的特征(第一层),然后通过文化冲突意识到目标语文化与本族语文化形成鲜明对照的重要特征(第二层),再通过理性思考认识到目标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深层内涵(第三层)。


至于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能否上升至Hanvey理论的第四层,可通过检验《视窗》中的练习指令语进行论证。笔者检索关键词后,发现《视窗》的每个主题都出现了与中国相关的语境共现行。笔者共提取了110个练习指令语并归纳其句式特点,发现除了部分(11句)与《当代》类似的句型外,疑问词多为Welch-、Was和Wie。Welch-出现在19句指令语中,例如Welche neue Ernährungstendenzen gibt es gegenwärtig in China? Welche berühmte traditionelle chinesische Bauten kennen Sie?等句型;Was出现在9句指令语中,例如Was wissen Sie über...? Was halten Sie von...? Was verstehen Sie unter...?等句型;Wie出现在9句指令语中,例如Wie ist die Situation in China? Wie sieht das chinesische Modell der universitären Bildung aus?等句型。这些指令语符合推理型任务的特点,强调通过相关信息和证据,形成猜想、假设或得出合理的结论(陈则航等 2020),要求学生不仅能意识到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更应对中国文化有全面而清晰的认识,并自行思考和领悟中西方文化各自的特色。另外,《视窗》的练习指令语中还出现了Warum(4句)、Woher(3句)、Inwiefern(2句)、Inwieweit(1句)等疑问词以及动词erklären(4句),例如Warum gibt es in China so viele Varianten bei der Kochkunst? Woher stammt Ihrer Meinung nach diese Vorstellung? Inwiefern beeinflusst der Bio- Boom den chinesischen Markt? Inwieweit sind diese Vorschriften abhängig von bestimmten Siuationen? Wie kann man die möglichen Unterschiede zwischen China und Schottland bezüglich des Rauchverbots aus kultureller Perspektive erklären?等句型。这些指令语关注对文本内容的评价,并要求提供原因或证据,属于评价型任务(陈则航等 2020)。这无疑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道出缘由、根源和程度,挖掘文化的深层维度。学生仿佛被赋予文化使者的职责,将中国文化向西方娓娓道来的同时,需要转换视角,从西方的角度思考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


综上所述,从理性分析角度让学生了解目标语文化及本族语文化的深层内涵,再通过文化沉浸认识他族人群如何看待本族文化,《视窗》很好地完成了与《当代》的衔接,并有效地实现了Hanvey文化理论的层层递进。科学合理的练习设计是两套教材的亮点所在,能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守好意识形态的阵地。


5. 结语


本文是在《指南》视域下基于语料库手段分析德语精读教材课程思政功能的尝试。利用语料库批量检索后呈现的宏观频数驱动及微观语境共现能较大程度地避免纯主观的模糊评价。经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包括:1)中国文化元素在两套教材中展现充分,文化输入强度与年级高低呈现一致性,有利于文化思政的逐步铺展;2)由于教材本身的时代性,反映时政的素材已显老旧,对中国贡献的彰显力度较为薄弱;3)教材的文化练习设计符合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四个层次,有助于学生正确地审视民族文化,培养文化敏感性。综上所述,编写者应在相关教材修订过程中保留原有亮点,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凸显和反思,并结合当前国情更新时政素材,避免学生对教材产生疏离感;而授课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开展文化思政,同时开拓渠道,运用多元化手段引导学生培养健全人格,增强全球公民意识。


基于本文的结论,尚有针对教材编写和使用的两个问题值得反思。第一,外语教材如何实现目标语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平衡?任何文化都在与其他文化的联系或对比中定义自己,文化身份的建构离不开他者,只有通过与他人的关系才能认识自我、定义自己(康莉、徐锦芬 2018)。因此,中西方文化并重才能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刻认识不同文化的异同。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编写者不必纠结于中国元素该以多少比例呈现在外语教材中,而应以适合中国国情、坚定中国立场、发扬文化自信为指导思想,制订将中国元素融入外语教材的长远规划。当然,外语教材的首要功能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语言技能体系。该体系的定位是学生应掌握的语言共核,即语言基本功。因此,无论采用何种指导思想编写教材,都应始终保证基本的语音、词汇、语法体系和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在教材中得到完整的体现(庄智象 2006)。


第二,外语教材发挥课程思政作用只能通过中国元素来实现吗?202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而价值塑造是第一要务。价值塑造落实到具体教材中的内涵是丰富的,包括:1)提倡科学观,例如《当代》第三册第6、10单元的电脑技术及语言观;2)讨论社会观,例如《当代》第四册第1、2单元的代际关系及性别差异,以及《视窗》第一册第4单元的消费观念;3)提升审美观,例如《当代》第四册第9单元的艺术史,以及《视窗》第二册第9、12、13、15单元的建筑、音乐、表现派、电影等主题;4)弘扬人文情怀,例如《当代》第三册第4单元的幸福感、《视窗》第一册第11单元的家庭观。外语教材本身语料丰富,教师不应囿于现成的中国元素,只要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内容都可以转化利用,从而真正实现课程思政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注:本文选自《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年第1期第69-76页。由于篇幅所限,参考文献及注释已省略。


作者简介:

郑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德语专业术语、外语教材。


相关阅读:

刊讯 |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年第1期目录及提要

期刊好文 | 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期刊好文 | 法国对外法语教学法的学科发展历程与理论贡献

期刊好文 | 翻译硕士“翻译职业伦理”课程构建研究:基于语言服务市场现状和MTI教学调研的反思

期刊好文 | 大学英语教材词汇复杂度级差分析


【提示】在线阅读/下载:

1)点击“阅读原”在期刊网页(http://www.celea.org.cn/class/25)阅读本期刊讯;


2)在CNKI下载论文全文:

https://navi.cnki.net/KNavi/JournalDetail?pcode=CJFD&pykm=WYQY(复制网址,粘贴到浏览器打开)


【声明】感谢《外语教育研究前沿》编辑部授权iResearch发布此文。本文版权归《外语教育研究前沿》编辑部及作者所有。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493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fltrp.com,我们将帮您协商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