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 孙有中
本期概要
新冠疫情下网络空间全球治理的机遇与挑战
蔡翠红 王天禅
【关键词】新冠疫情;全球治理;网络空间全球治理;大国竞争;新兴技术
【内容提要】新冠疫情暴发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造成历史性打击,但也为网络空间全球治理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国际合作在应对疫情和促进网络空间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推动了新治理需求,疫情相关的问题涌现突出了网络空间治理议题的新重点。同时,人们探索和适应新兴技术的步伐也得到加快,新技术将成为重要治理手段。但疫情之下的网络空间全球治理仍面临诸多挑战。网络空间大国的激烈博弈使国际合作意愿不断受挫,网络安全、逆全球化等网络空间全球治理议题的复杂性不断加强,而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机制的效用却未能充分发挥,并且在新技术部署等方面,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机制显露出明显的滞后性。新冠疫情对网络空间全球治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将为国际社会与我国更好推进这一议程提供可探讨的方向。
新冠肺炎疫情与技术进步双重影响下的全球化趋势
王 栋 贾子方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技术进步;全球化趋势;再全球化;生物安全
【内容提要】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物资、人员和资本流动,严重冲击当前的全球化进程。这一冲击的底层逻辑在于,人类社会运行以人员聚集状态下的生产为基本模式,形成的全球网络在疫情危机中易于遭受损失,并不安全。人类社会需要在更安全的状态下恢复全球化要素流动,并推动全球化继续发展。技术进步是应对这一需求的直接方式。其原因在于:技术进步使人类个体面对生物安全挑战时更加安全;技术进步使人类组织具备在隔离环境下维持运行的能力,提供对生物安全风险更强的监测和预测能力,提升供应链安全,并且技术进步理论上驱动组织形态发生部分变革,这都有助于人类组织更好应对生物安全风险。疫情和技术进步的双重影响促进全球化新趋势的产生。这种全球化新趋势包括更明显的地方化、区域化特点,以及中国在引领“再全球化”进程中作用的上升。新的全球化趋势将在地理空间层面和全球体系结构层面体现多中心化的特点。中国的比较优势有助于推动新的全球化趋势,实现更加均衡与安全的全球化。
新冠疫情下的海外中国公民合法权益保护
夏莉萍 许志渝
【关键词】海外中国公民;合法权益保护;领事保护;新冠疫情
【内容提要】新冠疫情之下,海外中国公民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合法居留权、合法就业权、正常教育权及回归祖国权等均受到了不同程度影响。“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理念和“内外联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是我国海外公民合法权益保护的有力保障。疫情不仅放大了海外中国公民合法权益保护原本面临的一些挑战,更带来了新问题。保护的任务更为复杂艰巨,对外需应对污名化带来的舆论压力,对内面临着平衡海外公民合法权益保护需求和国内疫情防控要求的难题。海外中国公民合法权益保护的资源和手段有待丰富和拓宽。为此,应积极提升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有效应对污名化问题;在采取有关疫情防控措施时,充分做好舆论铺垫及公众解释工作,尽量减轻社会压力;除增加外交人员编制外,还应创造更多机会,鼓励非政府部门参与;提升海外中国公民通过多种方式如商业途径和法律手段维护海外公民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基于政治领导力的视角
杨卫东
【关键词】美国霸权衰落;政治领导力;政治极化;否决式政治;战略失误;战略信誉透支
【内容提要】近年来,美国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并没有显著下降,但美国的政治领导力却在逐渐下降。美国政治领导力下降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其一,由政治极化和否决式政治所导致的美国国家意志无法有效整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美国实力的发挥,从而严重削弱了美国在国际社会的政治领导力。其二,美国调动本国政治资源参与全球治理、构建国际秩序的能力下降,这主要体现为美国对外战略失误以及美国战略信誉的透支。由于美国在国内与国际层面的政治领导力都在下降,美国在全球的霸权地位自然会衰落。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又会导致美国在国际社会政治领导地位的合法性与正当性遭受质疑。
《科托努协定》续订谈判与欧非关系前瞻
赵雅婷
【关键词】《科托努协定》续订;欧非关系;非加太国家;欧盟发展援助;非洲联盟
【内容提要】《科托努协定》原定于2020年2月29日到期,为保证欧盟与非加太国家伙伴关系的持续发展,双方于2018年9月开启《科托努协定》续订谈判。在谈判过程中,欧盟与非加太国家均认为《科托努协定》的积极成果应予以保留,并在后续协定的内容更新、秉持的原则和目标以及框架设计等方面存在共识。但由于非洲是非加太国家中起主导性作用的群体,其与欧盟在非盟角色、移民问题、贸易投资以及援助资金等方面存在较大分歧,致使后续协定被迫延期推出。《科托努协定》续订谈判遇阻反映出欧盟之困,非洲之兴,非加太国家之限,国际环境之变等多层次多方面的问题。欧非关系亦在谈判中呈现出非盟地位上升、非洲自主性增强、欧盟对非政策政治导向弱化,趋向务实以及欧盟仍注重发展援助,附带条件更加隐蔽等特征。未来,双方将继续关注贸易投资、和平安全及移民问题,公共卫生、气候变化和数字化转型的合作也将得到推进。受新冠疫情影响,欧非关系的不确定性增强,后续协定的影响力或将下降。
国际关系的理论回归与基础路径
——以国际制度理论为例
张发林
【关键词】 理论综合;理论回归;折中主义;范式合成;基础路径
【内容提要】国际关系理论衰落的论调和担忧激励了理论创新。在诸多创新方式中,理论综合是重要的一种,具体包含了理论折中和理论合成,且主要发生在宏观范式之间或内部,由此形成了四种主要的理论综合方式:范式间折中或合成、范式内折中或合成。理论合成的严格理论与理论折中的实用性分析框架之间,还存在较多模糊地带。更多的研究既没有清晰的理论创造或运用,亦没有明确的折中分析框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际关系“理论已逝”的论断已成事实。在理论合成与理论折中之间还存在一种理论综合的方式——理论回归,即从相关的多层次和多学科理论中拟合出简约且共性最大(或平均差异最小)的基础路径。所谓“基础路径”即介于宏观哲学元理论或思想传统与具体学科内理论之间的、若干相邻学科或理论共享的、具有一定范围内共识性的研究议题及解答思路。以国际制度研究为例,大量的经验研究虽然时常没有明确的理论地位,但并未完全脱离多层次的理论基础,而是逐渐形成超越具体学科及/或理论的五大基础路径:权力—结构、理性—功能、文化—建构、历史—阶级、反思—批判。
象征性地区主义及其发生机制
——以东亚和拉美为例
陈型颖 王衡
【关键词】地区主义;建构主义;政治象征;国家建设;主权巩固
【内容提要】伴随着20世纪以来地区主义实践的全球拓展,层次介于主权国家和世界体系之间的“地区”日渐成为国际政治的基本分析单元,形态各异的地区主义理论方兴未艾。行为主义与建构主义之间的张力意味着地区主义存在实质性与象征性的分野。所谓象征性地区主义即参与者不是为了真正履行地区制度安排的实质功能或实现区域一体化的价值目标,而是从技术或策略的角度将地区主义建设作为政治表达功能的载体或实现国家利益的工具性手段的地区主义实践。在东亚和拉美,象征性地区主义的核心特征是地区共同体建设进程中制度统合性的缺乏和市场向心力的低下,具体表现为复杂重叠的地区制度建设和“弱互补与强依赖”的地区市场。象征性地区主义产生的根源在于后发国家摆脱西方殖民体系以来国家建设的特殊需要,是主权巩固目标驱动下的实用主义决策。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韩命运共同体”:对韩国舆论的分析
周晓蕾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中韩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韩国舆论
【内容提要】相较欧美舆论,韩国舆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度较高,态度更为中立、积极。其关注动机有两点,一是对中国外交路线、中韩关系、国际新秩序探索、国际合作等议题的高度关切;二是对文在寅政府依循该理念提出的“中韩命运共同体”的关注。韩国舆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促进地区和平与一体化、加强文化价值传播、增进人类健康福祉等方面抱有期待,亦在“中美争霸”、新“天下秩序”、民族主义等多维度存有疑虑。为扭转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韩传播时呈现的抽象化、单向化倾向,中国应重视该理念与韩国重点关注议题与主流价值——如“东亚共同体”、多边主义、朝鲜半岛和平机制、环境卫生合作等的话语对接,在全球合作抗疫的背景下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
2011年埃及政治转型何以发生?
——基于国家—社会视角的回溯性分析
冀 天
【关键词】埃及;选举威权;政治转型;国家—社会
【内容提要】2011年埃及政治转型是窥探当代埃及政治逻辑的窗口。其吊诡之处是在强威权国家未见明显衰弱的情况下,民众抗议运动能在短时间内推翻穆巴拉克长达三十年的统治。基于国家—社会视角的回溯性分析可以发现,转型之前的埃及在国家层面上体现出“一体两面”特征。一面是一个未曾出现衰弱迹象的强威权国家形象:经济总量实现持续增长、国家能力保持中等强度、威权执政者绝对掌控国家机构。另一面则是在四种因素侵蚀下呈现出的脆弱性。它们分别是经济增长之下的严重民生问题、低效且脆弱的国家治理、相对独立的司法机构、相对自由的社会空间。而在社会层面,埃及呈现为深刻的官民对立与分裂:阶层分野的日益极化、严重的政治冷漠、对总统和议会以及执政党极低的信任程度、不公平的公共资源分配。当时机成熟时,严重的官民对立则成为极化民众动员的最佳催化剂。2011年政治转型的发生正是强威权埃及脆弱性与严重官民对立在特殊时间节点相互作用的产物。而未曾衰弱的强威权国家则为塞西的威权复归准备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