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主题
  • 作者
  • 期刊名

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罗马尼亚的罗姆语教育状况解析

2020/12/28

董希骁  徐台杰

《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第十一辑

【提要】:本文结合欧盟政策环境和罗姆人生存境况,对1990年以来罗姆语教育在罗马尼亚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罗姆人的处境在罗马尼亚,乃至整个欧洲都极为特殊,一些“普适性”的标准对其并不适用。相对于生存和发展而言,母语教育权利并非其首要权利。在一体化的欧洲,各国处理罗姆人问题时不应持双重标准,而应共同维护其语言和文化特性,促进其社会融入。

关键词罗马尼亚;罗姆人;母语教育;民族特性


罗姆人(Romani)是一个源自印度北部、散居于全世界,特别是欧洲各国的流浪民族,中东欧是其主要生活区域,罗马尼亚则是全球罗姆人最多的国家。罗马尼亚2011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境内的罗姆人总数超过62万,约占总人口的3%,仅次于罗马尼亚族(89%)和匈牙利族(6.1%)。由于很多罗姆人居无定所,且不愿透露民族属性,因此该民族的实际人口远超官方数据。有研究报告显示,罗姆人总人口介于180万—250万之间(Roma Education Fund,2007),是罗马尼亚第一大少数民族,也是近十年来人口数量唯一增长的民族。由于他们没有母国,且流动性极强,因此也被称为“欧洲最大少数民族”。

罗姆语(Romani language,或称“罗曼尼语”)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印度—雅利安语支,起源于梵语,又增加了波斯语、库尔德语和希腊语词汇(李秀环,2004)。由于罗姆人四处漂泊,长期处于社会边缘,导致其语言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多变体:罗姆语没有统一的标准形式,而是与所在国语言融合为多种方言。罗马尼亚的罗姆人几乎均为双语掌握者,仅在族群内使用罗姆语,与外界交流时则使用罗马尼亚语、匈牙利语等语言,有时掺杂罗姆语词汇、熟语或带有罗姆语口音(董希骁,2017)。二是口语化:罗姆人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其语言长期以来仅靠口耳相传,直到1990年,罗马尼亚教育部1才正式确立了罗姆语的书写体系(Sarău,2013)

1

研究背景

至2020年,罗马尼亚社会转型已经历了整整30年。在此期间,罗姆语在本体研究和教育实践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在罗马尼亚申请加入欧盟和申根区的进程中,少数民族权利保护被作为重要评判指标,罗姆人的母语权利和社会融入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除了欧盟机构(如Oficiul pentru Publicaţii al Uniunii Europene,2016;Comisia Europeană,2018)、罗姆人权益组织(如Program Colectiv Rom,2005)针对罗马尼亚罗姆语教育状况发布的报告之外,Roth(2011)、Kahl(2016)等人的研究中也涉及了相关问题。由于罗姆人在政界和学界的话语权较弱,罗马尼亚官方在制定民族政策时,时常会受“强势少数民族”——匈牙利族的影响,导致罗姆人“被代言”,一些国际学术界广泛援引的研究成果(如Horváth et al,2001;Roma Education Fund,2007;Andriescu et al.,2007;Surdu et al.,2009)也是在匈牙利发表的。我国学者杨友孙(2008a、2008b、2013)、金岳嵠(2016)等人在探讨中东欧罗姆人问题时,都曾将罗马尼亚作为例证。曹佳、戴曼纯(2017)专门以罗马尼亚转型后的小族语言教育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罗姆人母语教育权利面临的障碍与挑战。上述研究成果依据欧盟制定的标准,“由外及内”地对罗马尼亚的罗姆语教育状况进行评判。本文中,笔者将更多参引Prisacariu(2010)、Sarău(2013)等罗马尼亚学者的观点,结合相关媒体报道对近30年来的罗姆语教育状况加以梳理,从罗姆人的生存境况入手揭示存在的问题,进而将其置于欧洲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从内而外”地分析这些问题的根源。

2

欧盟制度框架下的罗姆语教育

中世纪时,罗姆人以工匠、乐师、仆役等身份生活在罗马尼亚诸公国。在此后频繁的社会变革中,他们失去了对贵族的人身依附关系,很多人只得以占卜、乞讨为生,偷盗、贩毒、卖淫者亦不鲜见。社会地位低下的罗姆人饱受歧视和排挤,二战期间有数十万人被屠杀,其教育权利和语言权利根本无从谈起。到社会主义时期,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齐奥塞斯库(Nicolae Ceauşescu)提倡“社会同质化”,摧毁少数民族的传统与文化(郭庆云等,1991)。当时出台了一些有助于罗姆人接受教育和就业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其社会融入,但其母语权利完全被政府忽略,仅有少数学者关注相关问题。

冷战结束后,罗马尼亚在欧洲价值观的引导下,将保护、发展和表现各民族的特性作为一项国策(Prisacariu,2010)。罗姆人选出了自己的议员,多次呼吁政府出版罗姆语教科书和开设罗姆人历史课。1993年,欧共体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哥本哈根通过中东欧国家入盟三项基本标准,将少数民族保护作为重点(杨友孙,2008a)。1995年,罗马尼亚批准了《欧洲保护少数民族框架公约》(1994),并从1998年开始对罗姆人实行“积极的区别对待”战略,专门为其设置升学名额,旨在培训教师,在罗姆人中开展教育(李秀环,2004)。2000年,欧盟15国通过《里斯本战略》,将打击社会排斥、促进少数群体和弱势群体的社会融入作为推动社会公平及充分就业、实现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杨友孙,2013)。在入盟压力下,罗马尼亚于2001年出台了《罗马尼亚改善罗姆族处境战略(2001—2010)》(2006年修订)。2003年,中东欧8国领导人、相关国际组织负责人和罗姆人首领在布达佩斯通过了《2005—2015罗姆人融合十年倡议》,要求各国致力于罗姆人在教育、就业、住房和健康领域的融入。2005年,欧洲议会通过《欧盟罗姆人状况的决议》。2008年,罗马尼亚批准了《欧洲区域或少数民族语言宪章》,包括罗姆语在内的20种区域或少数民族语言都在受保护之列。同年,欧盟监测与倡导项目处发布了《执行“罗姆人平等接受素质教育”计划的报告》(杨友孙,2008b),敦促罗马尼亚等国继续深化罗姆人融入战略。作为回应,罗马尼亚不仅设立了全国罗姆办事处(Agenţia Naţionalăpentru Romi)及各地分支机构,还出台了《罗马尼亚政府关于罗姆族罗马尼亚公民融入的战略(2012—2020)》(2015年修订),其中明确提出“保护并表现罗姆人文化特性(包括语言、习俗、遗产)”的目标,并对罗姆语教师、课程的数量提出了要求。

3

罗姆语教育在1990年后的发展

1990年以后,罗姆语教育在罗马尼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制度建设不断推进

在制度建设层面,与罗姆语教育相关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宪法》和《国民教育法》这两部法律以及一些政府机关颁布的政令中。《罗马尼亚宪法》(1991年颁布,2003年修订)规定“国家承认并保障少数民族保护、发展和表现其种族、文化、语言和宗教特性的权利”,并“保障少数民族人员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权利,以及用这种语言接受教育的权利”。与司法领域的语言权利相比,母语教育权利未设附加条件,即无论是否掌握罗马尼亚语,均有权学习本民族语言,并用其接受教育(Prisacariu,2010)。《国民教育法》(2011)规定,“所有公民有用母语接受中小学教育的权利,少数民族可以用母语学习除罗马尼亚语言文学课程之外的所有课程”“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无论学生数量多寡,都应开办具有法人地位的民族学校”“如少数学生需要在其他地区接受母语教育,由政府提供交通补助和免费食宿”。相关政令主要由教育部颁布,内容涉及教育优惠政策以及相关课程大纲的落实。例如:1998年第3577号政令规定,布加勒斯特大学开设的罗姆语等专业需向罗姆族学生提供专项名额,此后罗姆族学生在各级教育机构中享受的专项名额将逐渐增加。1999年第3533号政令规定,如有罗姆族学生家长以个人或集体名义提出申请,可在基础教育阶段按需增设罗姆语课程。进入21世纪后,罗马尼亚教育部就具体课程设置颁布了一系列政令(见表1)

3.2教育基础日渐稳固

近30年来,罗马尼亚的罗姆语标准化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一系列辞书、语法和教材相继问世(Saramandu et al.,2009)。Sarău教授编纂的《罗姆语罗马尼亚语小词典》和《罗姆语罗马尼亚语词典》先后于1992年和2006年出版,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994—2012年间,罗马尼亚全国各类机构共出版了80余种罗姆语教材,包括《罗姆语》《罗姆语文选》《罗姆语交流手册》等。罗姆语课程现已成功进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体系。1—12年级的罗姆族学生可在使用罗马尼亚语或匈牙利语接受教育的同时,每周选修3—4学时的罗姆语言文学课,6—7年级学生还可选修1学时的罗姆族历史与传统课;该阶段罗姆族学生也可使用罗姆语接受完整教育(包括每周4学时的罗马尼亚语必修课)。在高等教育方面,布加勒斯特大学于1997—1998学年设立“罗姆语语言文学(B类辅修外语)”专业,2005—2006学年将其转为A类主修外语专业,每年招收20名学生(Sarău,2008)。与此同时,授课教师的数量与专业水准也大幅提升。1990年,罗马尼亚在三所师范类高中率先设立实验班,招收55名将在罗姆人班级中从事教学工作的预备教师入班学习(Sarău,2013)。2000年,首个大学层次的罗姆语师资培训计划启动。1999—2007年间,共有600多名罗姆人参加罗姆语教学夏令营,成为新一代罗姆语教师。2008—2012年间,每年有460—530名罗姆语教师活跃在教学一线,其中95%是罗姆人。

从教学规模看,开设罗姆语及相关课程的教育机构数量正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学校为罗姆族学生设立专项入学名额。2008—2012年间,平均每年有2,800余名罗姆族学生享受高中(9年级)专项名额,555—611名罗姆族青年享受大学专项名额。2016年,各高校提供的罗姆族专项名额增至887个(622本科+265硕士),高中专项名额总计3,150个。为激励学习热情,罗马尼亚教育部每年还面向中学生组织罗姆语言文学和历史传统奥林匹克竞赛。

3.3学界态度积极转变

欧洲各国语言中对罗姆人的称呼大多含有贬义,如“茨冈人”“吉普赛人”“弗拉明戈人”“波西米亚人”等,而“罗姆人”则是一个中性的称谓。由于这个词的发音与român(罗马尼亚人)极为接近,大多数罗马尼亚人依然使用ţigan(茨冈人)及其派生词来称呼这个民族及其语言。词汇中隐含的贬义给罗姆语的声誉带来了负面影响,例如在罗马尼亚语中a vorbiţigăneşte(说茨冈话)也有“说脏话”的含义。2012年,罗马尼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经与罗姆人社团磋商,在修订《罗马尼亚语释义词典》(DEX)时删除了旧版中“没有根据的侮辱性含义”。有人抨击这是学术向政治的妥协,但该词典的主编Busuioc坚持认为:“尽管语言学家应从专业角度精确阐释带贬义的词汇,但词典中的释义会对读者造成误导,此次修订标志着向辞书规范化和准确化迈进了一大步”。此举从学术角度赋予了罗姆语更平等的地位,有助于人们消除成见,为罗姆语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扫描以上二维码,免费阅读全文

期刊简介:本刊是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和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承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学术期刊。

“投稿”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