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主题
  • 作者
  • 期刊名

关于后疫情时代ESP教育改革的思考

2020/12/03


莫莉莉 浙江万里学院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ESP;教育改革;教学重构;深度主动学习


提要:全球化的发展将ESP教育推向一个新阶段,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则对ESP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鉴于此,本文在梳理ESP教育最新进展的基础上,对后疫情时代ESP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展开讨论,提出面向未来和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双重教育理念。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构建基于深度主动学习理论的ESP教学模式,深化后疫情时代ESP教育改革。

1.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新时代人才教育的核心之一是国际化能力,而外语能力,特别是英语能力则是这一系列国际化能力的基础。有学者指出,全球化的世界需要全球化公民来应对我们面临的各项国际化挑战(Chmelikova&Hurajova,2019)。在此背景下,ESP教学对高等教育至关重要。

ESP与EGP(通用英语)对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不同。EGP可拓宽国际视野、百科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素养,而ESP则可提升专业知识、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以及学术素养(文秋芳,2014)。EGP侧重国际视野和综合外语能力和素养的提升,而ESP侧重专业知识、专业交流以及学术素养,更多的是发挥工具性作用。

ESP包含学术英语、商务英语、法律英语等各类专业英语(Muñoz-Luna&Taillefer,2018;Kenny et al,2020),宗旨是借助英语教学提升学习者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Kenny等(2020:1)认为:“ESP通过英语教学满足学习者在特定领域用英语交流的需求。除用于商贸和科技用途之外,当前ESP包括学术英语、医学英语、商务英语、法律英语以及社会文化用途英语等。”ESP的核心特征是满足特定领域特定学习者的具体需求,因此需求分析是ESP教学的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外语教育不再局限于学校、教室、图书馆等物理空间,虚拟空间的在线教育受到较大关注,线上、线下互动的混合式教学逐步成为主流教学方式。而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使得包括ESP教育在内的各类教育平行移到网络与云端,在线教学骤然成为唯一的教学方式。在此背景下,如何保障在线教学质量、监控学生学习参与度、保障学生学习投入度,成为教育者绕不开的话题。以上问题均涉及ESP如何教和怎样学的问题,但问题的背后则是ESP教育理念更深层的问题。

本次疫情对教学时间、空间、内容以及方式带来根本性改变,也将诸问题摆在ESP教育者面前。比如,ESP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什么?究竟哪些内容是ESP教育必须传递给学生的?哪些能力是学生必须提升的?如何高效开展网上ESP教学?等等。

2.ESP教育研究现状分析


闵小梅、张文霞(2018:105)发现2000—2016年ESP研究主要聚焦ESP教学,涉及需求分析、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材选编等内容,对教学评估、师资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极少。此外,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自主学习、个性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等方面的探索,对学习者及其学习方式的研究需要加强。因此,在ESP教育后疫情时代的改革和提升中,这也正是大有可为的一个领域。

近年来,各领域的ESP研究都取得新进展。张法连、朱洁(2017)研究“一带一路”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时提出,不同类型的高校应采取分层分类法律英语教学,分别构建适合学习者不同学习阶段和不同层次的法律教学体系。卞青妮等(2018)实证研究中国南方某高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ESP学习动机减退的问题时发现,ESP学习动机减退主要表现为课堂参与度低、被动参与、学习积极性低、课堂及课下学习效果差,而影响动机减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内部因素(如学习目的),而内部因素又受教师、学校管理及教材等外部因素调控。

需求分析作为一个重要研究视角,在ESP教学研究中广受关注。蔡基刚、陈宁阳(2013)从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出发,曾对ESP需求分析进行系统讨论。鉴于医生的教育背景和成长经历可以为学生职业规划以及学院课程设计提供参考,李黎、李霄翔(2019)采用问题导向的需求分析方法,对学生和医疗工作从业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医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审视了现有英语课程设置。卢凤香等(2018)从需求分析视角出发,提出医学ESP课程体系建设分层次、分阶段、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近几年,ESP教师教育研究取得新进展。Xu et al(2018)借鉴学习管理系统理论,在TPACK框架下考察ESP教师培训的个人学习环境问题及ESP教师自我管理学习能力的提升。Xu&Sun(2019)采用混合式研究方法对中国高校ESP教师的TPACK能力展开研究。不得不说的是,“ESP课程目前在国内尚未真正形成一只专门的教学队伍,ESP教师主要由大学英语教师和少数专业教师构成”(孔繁霞,2019:36)。

疫情带给外语教育的反思,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两个关键力方面,即自主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王教凯,2020)。前者涉及由被动听讲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学习者学习内驱力的提升;而后者聚焦学生对学什么的选择和如何学的策略提升,关乎学习者对学习本身的认知。该研究提出自主学习能力包括动力和能力两个层面,是对自主学习能力认识的拓展和深化,对外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技术以及新兴教学方式如移动设备、翻转课堂等在ESP教学中的应用也逐步受到关注。Muñoz-Luna&Taillefer(2018)从双重视角切入,讨论了ESP教学中的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中新兴技术应用,一是将教师和其他语言专业人士看作在线活动及技术应用程序的数字技术使用者,二是从教师和专业人员的实践经验出发将其看作应用程序创造者。Mori(2018)发现翻转课堂是深化主动学习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能力和主动学习效果。Nhâ4 t et al(2019)实证研究了越南某高校ESP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发现该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提升学习参与度。

美国国家学术委员会的国家研究委员会报告强调了深度学习对培养21世纪生活与工作能力的重要性(Pellegrino&Hilton,2012)。来自多个国家的研究者针对ESP探索与挑战、ESP特殊技能教学、ESP教师职业发展、基于内容和语言的整合式学习及学术英语研究等内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系统讨论了当下ESP教育现状及实施路径(Kenny et al,2020),对我国ESP教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3.后疫情时代ESP教育改革路径重构


3.1 重塑面向未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ESP教育理念

经过此次疫情检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逐步从概念走向现实,作为社会现实理应受到更多关注。由此,高校ESP教育应该培养具备处理应急问题的能力、进行国际沟通的能力及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的专业化人才。

随着全球化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的外语教育尤其ESP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外语能力,尤其ESP能力成为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商务、文化、教育等领域交流的关键所在。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等概念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原有学科的界限,并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提升学科互鉴优势,拓展学科发展范围并深化学科向纵深发展。

在此背景下,重新审视外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难看出,两者并非对立的两个方面,而是可融为一体进行考查。ESP教育需要摆脱二元对立的思维,将外语、专业、学科等打通,帮助学习者获取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拓宽学习者国际视野、学术视野和专业范围,成为其提升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

ESP教育不仅是外语类院校或者综合类院校外语人才培养所关心的话题,也对高等教育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有重要意义。这次新冠疫情期间出现的海量信息,借助外语所传递的国际舆情,以及国内外媒体对新冠疫情报道中所呈现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看问题的立场与视角等,不仅为外语学习者提供大量学习内容,同时也引发了研究者对外语教育,尤其ESP教育的重新思考。

突发的新冠疫情将中国和国际社会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原有的时空间隔、语言障碍、文化距离逐步被打破,在信息传播、交流方面几乎同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变得更加清晰。外语能力,尤其ESP能力成为连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其作用远远超出翻译或跨文化交流本身。ESP能力培养已不单单是语言知识和技能之争,也不仅仅是外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之争,而是关乎国家安全、国家话语体系建构、中国声音对外传播的力度和效果,以及中国在国际上的定位和地位等问题。

重塑后疫情时代ESP教育理念,首先要厘清ESP教育发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场域。ESP教育的重心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背景下,培养跨语言、跨文化、跨文明、跨行业、跨国界的交流能力,以及通过提升ESP能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共情能力的新时代专业人才。

ESP教育理念应定位为面向人类、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教育。后疫情时代ESP教育必须处理好ESP教育和通用外语教育、专业教育及其所处的社会场域和国际环境之间的关系。唯有将ESP教育置于更大的空间和场域进行多方位审视才能认清其在学科内部、学科之间以及学科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中所处的地位。

鉴于后疫情时代ESP教育方式的转变,新学科范畴内学科交叉融合的深化,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对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国际视野、国际沟通和国际共情能力的要求,ESP教育既不能固守原有学科范畴,也不能仅仅针对国际与国内市场需求分析,其目标应当是培养能立足本土、服务全球、扎根当下、面向未来的,具有外语沟通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借助外语实现可持续专业发展能力的新时代ESP人才,终极目标则是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



3.2 重构基于深度主动学习理论的ESP教学模式

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作为一对概念,于1976年由Marton和Säljö正式提出。深度学习关注分析、评价与创新等高阶思维,浅层学习关注记忆、理解与应用等低阶思维。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强调学习者批判性地学习新思想和新知识,把它们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将原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从而帮助决策、解决问题”(焦建利、贾义敏,2011:39)。近年来世界各地的教育者和教育研究者对深度学习关注增多,逐步构建起深度学习国际教育网络(Matsushita,2018)

主动学习是“让学生参与到正在做的事情中去并反思所做之事”,即先行动再通过反思这些行动而学习;而深度主动学习则是“一种学习目标,旨在让学生通过与他人互动来参与社会,帮助学生将他们现学知识和已学知识及经与未来生活联系在一起”(Matsushita,2018:11)。Mizokami将主动学习定义为“超越单向知识传输的讲授式教学(=被动学习)的所有类型的学习,要求参与活动(写作、讨论和汇报)并将这些活动的认知过程外显”(2018:79)。主动学习旨在结束“仅关注输入、单向、被动”的教学方式,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范式”(Matsushita,2018:17)

不过,主动学习虽然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度,但弊端是过度关注任务及参与,容易流于表面,学习深度不足。由此,关注学习方式的主动学习和关注聚焦学习质量和学习内容的深度学习有效融合,深度主动学习应运而生(Matsushita,2018)。后者同时关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效果,对中国ESP教育和教学具有重要理论借鉴和指导意义。深度主动学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通过与他人互动而最终能参与社会活动,帮助学生将现在的学习和过去所学以及未来所需联系在一起,因而既是面向未来的学习,又将当下和过去所学知识进行有效衔接,目的是解决未来生活可能面临的问题。这对培养面向未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ESP能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深度主动学习理论提倡通过提升学习者学习内驱力开展主动学习,提升学习者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该理论对ESP教学模式重构的借鉴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将ESP教学从教师教学端转移到学习者和学习端,有助于解决当前ESP教育对学习者关注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是通过培养学习者的深度学习能力,提升其对跨文化问题沟通和解决能力,以及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的能力,解决知识和能力割裂问题,实现学用互促、知行合一。学习者能力培养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提升面向未来的可迁移的深度学习能力。


4.结语

在人类命运如此紧密相连的后疫情时代ESP教育需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做出调整与重构,需要ESP教育一线工作者、教育研究者、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的跨界合作。面向未来和人类共同体的ESP教育理念,将ESP教育从个人能力提升到国家人才培养层面,从服务市场需求提升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层面,有利于从不同高度和视角重新审视ESP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

本文借鉴深度主动学习理论,倡导实现学习者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由知识学习到知识应用,再到跨文化、跨专业、跨界问题解决能力的转变,这样才有助于实现ESP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