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主题
  • 作者
  • 期刊名

国际汉学︱海外中国史研究值得警惕的六大问题(汪荣祖)

2020/11/19

作者 | 汪荣祖

本文选自《国际汉学》2020年第2期


  我国的史学界很重视海外的中国史研究,特别是美国的研究成果。美国自“二战”之后,中国研究学院化,东岸的哈佛大学,西岸的华盛顿 大学,成为两大研究中国的中心;之后,至少有十几所大学有规模不等的研究中国的项目。经过 70 多年的努力,有了不菲的成果,出了许多名著与名家,包括不少知名的华裔史家在内。不过, 我们在欣赏海外中国史研究的同时,不宜一厢情愿,认为海外的研究就比较高明,甚至不辨良莠, 尽情翻译,几乎照单全收。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出问题的不尽然是三流出版社出版的无名小卒的作品,而往往是著名出版社出版的大名鼎鼎的学者的著作。问题出在哪里呢?


问题之一:离谱的误读


  近年,语言的历时研究呈激增趋势,出现了诸如“历时/ 历史语料库语用学”、“历史认知语言学”、“(英语)历史语用学”(历史社会语言学”、“历时构式语法”、“量化历史语言学”等新兴子学科,且有扩展和蔓延之势。


史景迁作品《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

图片来源:环球视野


  令我最意外、最始料不及的是,我发现享有盛名的耶鲁大学教授、曾任全美历史学会会长的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居然犯有离谱的误读错误。他著作宏富,英文写得非常漂亮,得到西方读者的激赏,我读之也往往爱不释手。不料当我读到他研究张岱的专著时,居然发现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谬误。这些谬误,西方读者因不能复按原文,无法知晓;中文译本读者也不易察觉,因译者已复原史料原文,也不会发现误读与误解。我偶尔中英本对照阅读,才发现他完全不解中文典故。


  如张岱说:“非颊上三毫,则睛中一画”,是画龙点睛的典故。顾恺之为裴楷画像,在裴颊上加三毛,看到的人立刻说:“神明殊胜”,所以张岱是在比喻如何使文章传神。史景迁竟然曲解为不伦不类的:“若不在脸上加上三根好毛,则在眼睛上轻轻一点,就够了。”(if not three fine hairs on a cheek then one light dot on the eye would suffice)张岱论史,认为“盖传神正在阿堵耳”。“阿堵”是晋代俗话,意谓“这个”或“这里”。大画家顾恺之绘像,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传神写照,在阿堵中。”张岱用此典作为比喻,认为写历史也要能画龙点睛,才能拾遗补阙,增加文字感染力。史景迁不解典故,只好胡说:“传神写照要能确认明显的性格。”(the key to capturing the spirit of someone is to identify the salient characteristics)古典也许对他太难,但有些简易的词汇与句子,他都读不懂。


顾恺之(宋摹) 《洛神赋图》局部

(BNF Arsenal MS 5090, 15th century) 

图片来源:故宫名画记


  如张岱形容“仕女凭栏轰笑,声光凌乱,耳目不能自主”,史景迁将“仕女”解作“年轻男女”(youngmen and women),竟不知“仕女”就是女士,男性无与也。至于史景迁将仕女们“星星自散”,说成是“天上的星星散去了”(thestars disperse),更是闹了大笑话。


唐代 周昉 《簪花仕女图》

图片来源:知乎


  他不知道西湖的岳王坟,误认为是“古代越王们的墓”(saw her pass by the tomb of the ancient kings of Yue)。他也不知朱熹有百余卷之多的《通鉴纲目》这部书,说是“朱熹历史文摘中所列举的百余种书目”(the hundred or more titles listed in Zhu Xi’s historical digest)


  我们都知道,莫逆之交,所谓“皆敬礼先子,称莫逆”,难以相信史景迁会将“莫逆”(bestfriend)误读为“平定叛逆”(rebelpacifier)


  因不知“杖履”一般是敬老语,他把张岱的族祖追陪张岱的祖父的所谓“杖履追陪”说成“他(族祖)拿起拐杖,穿上鞋子,随他(祖父)而去”(he would grab a staff,puton his shoes,andbe off to join him)


  张岱自嘲“书蠹诗魔”,指自己爱诗着魔,史景迁居然说是“书使他中毒,诗使他迷惑”(poisoned by stories and bewitched by poems),非常离谱。


  张岱从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处得知,“其俗,凡读书学道者不娶”,所谓“读书学道者”,就是指像利玛窦那样的天主教神父,他们不能娶,史景迁毫不思索就说:“按照他们的习俗,凡读书人皆不娶”(according to their custom,all those engaged in academic pursuits never marry),在中国虽有读书学道者不娶之例,如何可能“凡读书人皆不娶”。


利玛窦,明朝万历年间传教士

图片来源:艺术中国


  很普通的成语如“首鼠两端”,他竟会理解为“平衡强烈的意见”(He did not tolerate extremism,always seeking a balance between strong views)。


  他连“卜居”“夏楚”“仲叔”等我们习知的名词也茫然无知。


  这些错误不可能是偶然的失察,而是由于阅读古文能力的不足。读书须先识字,不识字,如何著史?


……




从左至右分别是:慕唯仁《章太炎的政治哲学》

濮培德《中国西进:清廷征服中亚记》

普拉德《湖南人与现代中国》

图片来源:环球视野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作者汪祖荣将继续讨论海外汉学研究的一系列问题,其中涉及美国汉学家慕唯仁《章太炎的政治哲学》、普拉德《湖南人与现代中国》、濮培德《中国西进:清廷征服中亚记》、陶涵《蒋介石与现代中国》,以及新清史论者如柯娇燕、欧立德等人的作品。欲探究竟,请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免费阅读全文。

微信截图_20201119110252




期刊介绍:《国际汉学》是国内目前唯一一份致力于海外汉学(中国学)研究的正式专业期刊,其前身是我国已故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创办的《国际汉学》辑刊,第一期于1995年出版。任先生亲任主编十余年,现任主编为张西平教授。《国际汉学》坚持国际化、高质量的学术办刊路线,在国际范围内展开中国文化的研究,追踪中国文化外传的历史,研究世界各国汉学的发展,考察海外汉学(中国学)与中国学术的互动,在与世界汉学界对话中探寻中国文化的世界性价值。本刊的“国际汉学”是指研究领域,涉及历史、哲学、宗教、语言学、比较文学等多个领域。《国际汉学》的主要栏目有:汉学一家言、汉学访谈录、汉学家专页、文史研究、中外文化交流、西方汉学史、中国经典在海外、国别汉学研究、文献研究、书评与书介、学术动态等。


投稿网址:http://www.gjhe.cbpt.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