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主题
  • 作者
  • 期刊名

《国际论坛》2020年第1期 文章摘要

2020/04/10

对美国战略评估的再思考:理论与方法

雷少华   李卓

【内容提要】战略评估是指关于战略制定和实施的综合评价和衡量,主要体现为大国对世界发展趋势的一种综合分析。战略评估是整个战略决策流程中的重要部分,高质量的战略评估并不能保证高质量的最终战略决策,但是最终战略决策和外交政策必须依赖战略评估。当代美国的战略评估制度,有一套完备体系和科学手段。内容上涵盖了长时间、大空间和多重领域,对政治、经济、军力、科技甚至产业现状和未来趋势做出评估。本文从美国战略评估理论的发展、战略评估的特点出发,以净评估方法为例,深入探讨美国战略评估的方法,进而讨论如何应用这些方法来分析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只有掌握美国战略评估的理论、逻辑和方法,才能够更好地理解美国战略评估的文本背后的政策含义,从而为应对来自美国的外部挑战提供更为准确的对应措施,也能够进一步推动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国家安全;战略评估;净评估;战略环境;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


选择性退出、多边间竞争与特朗普的反制度化国际战略

王明国

  【内容提要】特朗普改变前任对国际制度的承诺和支持,在国际政治中执行了一种反制度化的国际战略。特朗普的反制度化国际战略由指导原则、主要目标和执行措 施构成,是“美国优先”国家安全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反制度化战略以选择性退出主义和竞争性多边主义为基本原则,通过国际制度内的抗议、退约、机制转移及新建国际制度等多重措施,试图把国际制度作为继续维持霸权地位的工具。反制度化国际战略具有历史延续性和当前特殊性相结合的特征,反映了美国的霸凌主义和单边主义。美国自认是自由国际秩序的牺牲品,力图改变现行国际制度体系;中国崛起给美国带来的恐慌和美国的地位焦虑,加速了美国终结其接触与融入的国际制度战略;而特朗普本人对国际制度持质疑态度,执意实施反制度化国际战略。特朗普反制度化战略引 发多边主义危机,进一步恶化了基于规则的国际制度体系。不过,这一战略无法阻止多边主义和多边制度的发展演进。反制度化战略能否成功实现,取决于目标、能力与执行的匹配度及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特朗普;退约;竞争性多边主义;国际制度;反制度化


全球治理变化与中欧合作拓新

冯存万

  【内容提要】21世纪以来的全球治理体系面临着复杂的结构性变化,全球议题的类型谱系扩散且严峻程度走高,全球治理局部实践模式及层级趋于弱化,部分主要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及意愿发生逆转并引发国际社会对全球治理公共产品的需求转向,这些变化将在根本上重新塑造国际关系及大国外交。作为引领全球化和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行为体,中国与欧盟的内部发展及外部关系均面临着转型与调整的客观需求。全球治理变化对于中国与欧盟而言具有多重影响,它既是推动中国与欧盟开展政策调整的外部动力,也是构建新型双边关系的重要契机。作为当今世界至关重要的两大力量,中国与欧盟需要全面认知全球治理变化的深刻内涵,并在探索发掘其中机遇的同时构建持续而稳定的中欧战略合作关系。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互联互通战略”的接触与融合,可以实现中欧全球治理战略的复合对接、强化中欧双边关系的战略自主、深化传统及新型领域的战略合作,并为全球治理贡献必要且关键的动力支持。

  【关键词】全球治理;中欧关系;“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外交


中美在东南亚六国的影响力竞争分析:基于受众视角的跨国比较

鲍志鹏  金灿荣

  【内容提要】在判断一个国家的影响力时,除关注其影响力的大小以外,还需关注受众对他国影响力性质的评价。从整体上看中国在东南亚六国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美国。具体而言,持传统主义意识形态的民众对中国的评价显著好于美国,持威权主义意识形态的民众对美国的评价相对好于中国。政治体制差异对民众判断中美国家影响力大小存在显著影响。虽然整体上中国影响力的优势已经显现,但是中国在全球化影响力方面仍存在不足。中国在塑造东南亚地区态势的同时,也要着重提升影响力的质量。中国应继续提升全球化竞争力,打造中国的全球品牌;注重改善社交媒体上中国的形象,鼓励更多的民间组织“走出去”,注意区分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做到因地制宜。

  【关键词】国家影响力;东南亚;中美竞争;受众视角


继承与创新:沃尔兹新现实主义理论定位再探讨

杨吉平

  【内容提要】肯尼思·沃尔兹的新现实主义是国际政治研究的里程碑,但学界对这一里程碑含义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这一理论不是国际政治研究科学化的起点,而是对古典现实主义核心论点的历史性再诠释。沃尔兹和其他古典现实主义者一样认为人的理性能力存在限度,相信实力对比是进行利益划分的客观依据,劝告政治家遵行责任伦理。古典现实主义者与沃尔兹之间的差异并没有想象的大,古典现实主义者也强调安全,他们发现国际政治中存在着安全困境,追求过多权力会导致不安全,国家追求权力应适可而止。古典现实主义者还发现世界政治中因果关系非常复杂,事件的结果绝少和当事者的动机一致,“事与愿违”是政治中的常态,这与沃尔兹强调的“系统效应”相似。新古典现实主义者试图将沃尔兹的理论进一步科学化,他们希望结合结构变量与单元变量,提出更科学的理论解释、预测国家的行为,这不仅误解了沃尔兹,也背离了现实主义传统。

  【关键词】理性的限度;新现实主义;肯尼思·沃尔兹;系统效应;国际政治科学


《政事论》与考底利耶国际关系思想研究

高刚

  【内容提要】《政事论》是印度古典现实主义代表作,它阐释了一系列国家治理、巩固政权和实现霸权的方法,其作者考底利耶也被称作“印度的马基雅维利”。其中代表性的国际关系思想有:区分敌我、寻找盟友的曼荼罗国际体系观;分析综合国力 的国家构成七要素理论;曼荼罗体系无政府状态下的现实主义安全观;依据敌我实力对比而选择的“六种对外政策”。它们指导着征服国发展自身力量、寻找合适盟友、运用有效策略削弱并战胜对手,最终实现本国发展壮大和霸权崛起。考底利耶思想构成了当今印度外交战略和安全理念的重要泉源,也逐渐影响和塑造着印度的外交政策。目前国内尚无《政事论》完整中译本且相关研究仍相对滞后,学界对此应加以重视并加快推进相关研究。

  【关键词】《政事论》;考底利耶;印度外交;曼荼罗国际体系观;六种对外政策


欧盟《外国直接投资审查框架条例》评析

陈若鸿

  【内容提要】最近生效的欧盟《建立外国直接投资审查框架的条例》赋予欧盟委员会新的权力,使其可以以安全和公共秩序为由对进入欧盟任一成员国的外国投资进行审查。条例结束了外资安全审查纯属成员国事务的历史,削弱了欧盟成员国的外资批准权。条例生效后,我国在关键技术、关键基础设施等领域以及由国有企业进行的对欧直接投资可能在准入方面受到不利影响。本文采用双向欧洲化的研究视角分析了该制度的“因”与“果”。本文通过主动欧洲化的视角分析指出外资安全审查从成员国层面提升到欧盟层面是德法两国将其国内政策投射到欧盟的结果,其深层原因是这两个欧盟大国因中欧竞争和“16+1 合作”而产生了焦虑,力图通过增设欧盟制度来影响其他成员国的外资准入政策。文章通过受动欧洲化的视角指出,条例实施后成员国的外资安全制度会向趋同方向发展,但其中也存在不确定性与挑战,当欧盟与其成员国在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上持不同观点时,挑战会比较尖锐。欧盟与其将经济和发展问题上升为政治风险,不如帮助成员国以发展来化解风险。

  【关键词】投资审查;双向欧洲化;国家投射理论;欧盟投资政策;中欧关系


跨界族群视阈下的俾路支问题研究

苏欣    李福泉

  【内容提要】跨界俾路支族群是伴随欧洲的殖民扩张和势力范围的强行划分逐步出现的,并随着真正意义上具有独立主权的巴基斯坦、伊朗、阿富汗等民族国家的建立而正式固定化。对俾路支族群自身而言,作为各国内部的少数群体,都面临政治参与度低、经济贫瘠、文化落后等一系列族群发展的本质性问题。从民族国家层面来看,俾路支族群分离主义主导下俾路支人跨界联合,将促生一个潜在区域性国际关系行为体的形成,这对民族国家的政治版图构成极大的威胁与挑战。就地区安全形势而言,俾路支叛乱组织发动的恐怖主义活动日益猖狂,对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带来消极影响。从全球性问题的角度看,跨界俾路支人聚居区已成为毒品贩运和难民非法偷渡的天然门户,这不仅严重影响着国际社会的安全,也引发了严峻的国际人道主义危机。正确区分俾路支民众的合理诉求与叛乱分子的分离主义动机,高度重视俾路支部落首领的作用,切实构建一个容纳俾路支人的命运共同体,是跨界俾路支族群问题治理的最佳路径。

  【关键词】跨界族群;俾路支人;民族分离主义;恐怖主义活动;地区安全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