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主题
  • 作者
  • 期刊名

《外国文学》2020年第1期文章汇总

2020/02/18

12 世纪文艺复兴与浪漫传奇之产生

肖明翰

内容提要: 中世纪最重要的叙事体裁浪漫传奇产生于欧洲正经历深刻变革的12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它是古典精神与中世纪盛期西欧的社会现实以及正在形成中的西欧现代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之文学表达,是欧洲宫廷文化、历史观的世俗化、古典史诗传统和爱情诗传统、普罗旺斯新诗、骑士精神和宫廷爱情在12 世纪文艺复兴这一历史语境中相互作用共同造就的世俗叙事文学体裁。它的精神实质是人文主义,它颂扬的美德和体现的理想已成为西方文化的核心组成。

关键词: 12 世纪文艺复兴 浪漫传奇 骑士精神 宫廷爱情


石黑一雄早期作品的声誉经济

李丹玲

内容提要: 石黑一雄前三部小说由知名出版商出版后,获得了知名作家及纸媒的认可,并收获了各类知名文学奖,为作家及其作品积累了良好的声誉。作为一种象征资本,声誉既成为石黑一雄早期作品强有力的市场营销手段,又被成功地转化成经济资本,促成了严肃小说象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有机融合。这是当代西方消费社会艺术场运行的一个新法则,与布尔迪厄关于艺术场二元对立结构的理论十分不同。

关键词:石黑一雄 声誉经济 象征资本 艺术法则


过渡阶段的独特贡献:夏洛特·史密斯诗学评述

陈师琴

内容提要:直到近三十年前后,夏洛特·史密斯这个被遗忘了近两百年的名字,才重新在欧美学界获得重视。目前国内外学者多将史密斯归为英国浪漫派作家,探讨她与浪漫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与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也有少数学者认为应将其归为新古典主义诗人,然而很少有学者注意到,身处从新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时期过渡阶段的史密斯在诗歌创作理念及实践上的独特性。本文将史密斯的诗学置于上述过渡阶段的语境下讨论,围绕抒情范式、想象力以及崇高感的认知来客观审视其诗学观及其在这一过渡阶段中所扮演的角色。

关键词:夏洛特·史密斯 新古典主义 浪漫主义 抒情范式 想象力 崇高感


元戏剧视角下的《马尔菲公爵夫人》

逯 璐

内容提要:约翰·韦伯斯特的《马尔菲公爵夫人》通常被认为是一部社会悲剧,揭露了严苛的等级秩序对人性的压迫。但若从阿贝尔与霍恩比提出的“元戏剧” 视角分析,该剧则可被视为韦伯斯特对戏剧本质的探索。就形式而言,他在戏剧高潮时运用了舞台死亡、戏中戏、角色中的角色扮演等多种元戏剧手法,从而不断模糊观众对虚拟与现实、舞台与生活的区分。就人物而言,马尔菲公爵夫人、费迪南德和博索拉三位主要人物分别代表了被压抑的戏剧想象,突破束缚且疯癫的戏剧想象,以及戏剧身份不断转换的过程。该剧因而暗合元戏剧的主要特征,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元戏剧。

关键词:元戏剧 阿贝尔 霍恩比 《马尔菲公爵夫人》 戏剧想象 尘世舞台


临界性的多重隐喻:拜厄特对西方龙蛇传统形象的改写

张东燕

内容提要:人类自远古时代起就有了龙蛇崇拜。在原始文化中,龙蛇都是介于自然生物和神灵之间的临界性动物,多被视为雌雄同体,形态多变,具有多重含混的文化内涵。基督教文化将两者定格为邪恶的化身,抹杀了龙蛇的临界属性,致使它们在西方传统文化中长期背负罪恶的文化形象。英国当代小说家拜厄特在创作中将龙蛇作为重要的文学意象,充分展现前基督教文化中龙蛇身体和文化属性的临界特质,并将龙蛇与生命、艺术的复杂本质互为关联,隐喻临界性的文学叙事空间、智性身体、生死循环以及艺术想象力。通过多重隐喻,拜厄特改写了西方龙蛇传统形象,使之从总体上体现了后现代语境下去中心、跨边界的社会文化意识。

关键词:拜厄特 临界性 龙蛇 多重隐喻 改写


西方文论关键词 

修辞性叙事学

申 丹

内容提要:修辞性叙事学从芝加哥学派第一代发展而来。这一代学者着力建构文本诗学,与其竞争对手新批评派共同挑战以往重历史而轻文本的传统。布思的《小说修辞学》是芝加哥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作,它从注重文本本身转向注重作者与读者的修辞交流。第三代学者将修辞研究与叙事学的方法相结合,由此形成修辞性叙事学。费伦是这一代的领军者,拉比诺维茨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更年轻的芝加哥学派第四代刚刚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后面这三代学者与不断变化的文化学术语境产生不同形式的互动,以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建构和发展修辞性叙事学,使之成为后经典叙事学的主流学派之一,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在西方学界产生了持续影响。

关键词:修辞性叙事学 芝加哥学派 作者与读者 文化学术语境


环境诠释学

姚成贺

内容提要:环境诠释学关注环境与人类的互动关联,提供了审视环境哲学与环境伦理学中传统问题的新方式,并打开了自然文学与环境文学研究的新视角。哲学诠释学认为,人类存在的意义来自于将自身置于更大的文本语境范畴及其他有意义的事物之中,并以此作为意义探寻的起点。而环境恰恰属于这种文本语境,人类栖居的世界总是已经得到诠释并充满意义的。伽达默尔通过严谨的现象学反思,揭示了语言与世界的关联,阐明了人类可以重新定义自然的方式。通过诠释而非建构,“环境”成为一个可居的、有意义的“世界”。

关键词:环境诠释学 诠释学 环境哲学 语言 环境文学


近三十年西方文学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以晚近的米勒和伊格尔顿的著述为案例

肖锦龙

内容提要:正像很多西方当代思想理论家指出的,20 世纪末西方哲学思想和理论批评领域发生了一次重大转型:崇尚文化话语和理论的时代悄然逝去,重视事物和实践的时代赫然来临。在这股实践转向大潮中,当代英美批评界的领军人物希利斯·米勒和特里·伊格尔顿最引人注目,从上世纪80 年代中期开始他们不约而同地抛弃了曾一度热衷和力挺的后结构主义,转向言语行为理论。他们异口同声地指出,文学不是一种记事工具,而是一种做事行为,文学产品形态不是有机统一的,而是多元混合的。他们就文学性质、功能、结构形态等问题提出了全新的看法。从他们后期的文学观探索过程和成果可以明显看出,当下西方的文学理论研究已彻底突破了工具论的藩篱,迈向行为论的广阔天地。

关键词:实践转向 言语行为 拟人法 策略法


论日本幕末明治时期的海外纪行诗

高 平

内容提要:幕末明治时期,日本人远赴海外,创作了大量的纪行诗。这些海外汉诗人惊叹欧美先进的物质文明,探索了导致西方国家强盛的“资本主义精神”的几大因素,在努力学习的同时坚持民族本位,建构日本这一近代民族国家形象。他们的诗歌创作和理论建树,构成东亚汉文学发展的重要环节,是梁启超“诗界革命”运动的先声,标志着汉文学创作已进入世界文学的时代。

关键词:资本主义精神 民族共同体 诗界革命 日本汉诗 东亚汉文学


“正常”何谓的追问——《便利店人》的生态女性主义释读

杨洪俊

内容提要:日本当代作家村田沙耶香因鲜活幽默的语言风格、对比反讽的修辞手法、独特鲜明的女性视角、深挖社会现实本质的出色刻画能力而广受好评且屡获大奖。《便利店人》描写了女性主人公幼时对待动植物的态度及从生存必需角度出发的日常生活。她尝试屈从现实压力、寻求改变以融入“正常”社会,最终又决心脱离现实,回归“便利店”。主人公遵循生态女性主义的生活态度,却在父权文化统治关系和日本“村落”社会排他性的压力下被迫改变,以求成为世人眼中的“正常人”,失败后又选择成为“无面孔”的“便利店人”。“便利店”成为逃避与反抗双重隐喻的异质空间,强化了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讽意味。

关键词:村田沙耶香 《便利店人》 生态女性主义 “正常” 异质空间


重新定义健康——论尼采身体哲学中的疾病问题

刘冬瑶

内容提要:尼采一方面贬低病人,将其视为屈从于他人论断的寄生虫;另一方面却赞扬疾病,认为疾病证明了身体的在场和生命的存在,体现了生命的权力意志。然而在这种对待疾病的看似自相矛盾的态度背后有一种更为宏观的健康概念,它所描述的并非疾病的对立面,而是一种包含疾病、不断与之斗争,最后甚至战胜病痛的更强的状态。借助健康与疾病的新视角不难发现,尼采哲学中的两种道德和一种意志紧密围绕身体展开。通过对安恙对立关系的罢黜,尼采提出了“大健康”的概念。随着疾病被纳入正常的范畴,哲学开始重估身体的价值。

关键词:尼采 身体 主奴道德 权力意志 健康与疾病


艰难的自由:论《露莎》中的三种语言

张少文

内容提要:本文探寻了奥兹克小说《露莎》中三种语言所喻指的思维或想象模式:同一性思维、自由主义想象和塔木德想象。露莎的波兰语书信旨在冲破以英语为表征的符号同一性框架,回归自由主义原初想象所具有的自由丰满和无限潜能,以实现视角和判断的自治。无奈自由主义想象难以逃脱同一性话语机制。值得注意的是,意第绪语作为塔木德想象的转喻,始终以沉默的话语方式质询、消解、修正着文本的表述性言说,推动文本走向重建与无限他者的联结,自由主义想象的无限自由也在暗中被改写成塔木德想象的艰难自由——一种对“先于自由”以及“不自由”的赞同,而不自由正是对自由的超越。

关键词:《露莎》 同一性思维 自由主义想象 塔木德想象


《地下室手记》多重叙事的伦理内涵:“分裂的”自我与“爱人如己”

俞 航

内容提要:《地下室手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从西伯利亚结束流放生涯后所创作的“分水岭”作品。在这部作品里他探讨了现代主体的分裂问题,并提出了基于“爱人如己”圣训的解决方案。作为戏剧化的叙述者,地下室人可靠性不足的叙事使其难以承担隐含作者代言人的角色。与此同时,作品的创作背景则展现了隐含作者真正的伦理意图。《手记》不可靠的第一人称叙事与隐含作者的话语交融,使其呈现出多重叙事的特征,并蕴含了丰富的伦理内涵。这种伦理内涵不但在陀氏长篇小说中得以延续,同时还具有当代意义。

关键词:《地下室手记》 不可靠叙事 文学伦理学 现代主体


文学与历史的“互为语境”——达尔米亚《虚构亦历史:现代北印度的长篇小说与城市》评述

张忞煜

内容提要:瓦苏塔·达尔米亚的《虚构亦历史:现代北印度的长篇小说与城市》结合19 世纪后半叶至20 世纪60 年代近百年间北印度城市生活的发展,深入分析了达斯的《宝贵的教训》、普列姆昌德的《服务院》和《圣洁的土地》、耶谢巴尔的《虚假的事实》、阿格叶耶的《江心洲》、巴拉蒂的《罪孽之神》、亚达夫的《整片天空》以及拉盖什的《幽闭的黑屋》八部经典印地语长篇小说。该书不仅通过小说研究赋予了历史研究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语境,还结合具体历史语境重新梳理了现代印地语文学的发展脉络,对印地语文学的现代性和现代主义的含义提出了新的见解。从研究路径和研究对象来看,本书对如何深化印度研究和文学研究均有所启发。

关键词:达尔米亚 印地语文学 文学与历史 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