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主题
  • 作者
  • 期刊名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9年第5期 文章汇总

2019/10/10

句末助词的冷热类型

香港中文大学邓思颖

提要句末助词的有无多寡,由后续语的“冷”、“热”所决定。造成后续语冷热的原因与主体句的强弱有密切关系,即与主体句的屈折成分和韵律特点有关。根据主体句与后续语“此消彼长”原则,主体句越“强”,后续语则越“冷”,越欠缺句末助词;主体句越“弱”,后续语则越“热”,句末助词的数量就会越多。本文以汉语普通话、粤语、英式英语、新加坡英语为例进行分析,结论支持“此消彼长”原则。

关键词句末助词、冷热类型、后续语、联合结构


汉语部分控制的实现形式及其解读

清华大学孟凡军 北京理工大学李京廉

提要本文探讨汉语部分控制的实现形式及其解读,认为汉语部分控制存在真性部分控制和假性部分控制两类。本文认为汉语真性部分控制可基于Pearson2016)提出的扩展语义学做出解读,本文认为汉语假性部分控制的解读则取决于内嵌动词允准的隐性伴随短语。虽然这两种解读机制对内嵌事件复数参与者这一要求提供的解决方案不同,但均借助述谓关系完成。

关键词部分控制、扩展语义学、隐性伴随短语、述谓关系


英语“情感强化副词+形容词”构式的语义压制

长沙学院刘芬 湖南师范大学白解红

提要本研究在构式语法理论下,采用压制的“词汇-构式-语境”分析路径,考察英语“情感强化副词+形容词”构式的语义压制问题。研究发现:1)当语义冲突在词汇和构式范畴内无法消解时,压制延伸拓展至语境层面,即语境参与压制,实现语言表达的重新解读;2)压制运行使得情感强化副词和形容词发生语义升格或降格,情感强化副词语义漂白,失去原褒扬或贬抑的情感色彩,解读为中性语义,形容词则解读为相应的反向意义;3)情感强化副词语义升/降格是人类转喻、隐喻及侧显认知机制发生作用的结果,形容词语义的升/降格则主要涉及转喻认知机制。

关键词情感强化副词+形容词构式、语义压制、语义升/降格、认知机制

 

穷尽性还是对比性?——从英语分裂句看汉语焦点类“是”字句的语义

浙江大学刘莹 香港城市大学李宝伦

提要本文旨在对比英语it-分裂句与汉语焦点类“是”字句的语义,并着重讨论与它们语义相关的两组概念——穷尽性和对比性。对于英语it-分裂句的穷尽义,以往文献提出“断言说”、“预设说”和“会话隐含说”三种分析。但这些分析用于汉语“是”字句时,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本文在检讨既有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观点:1)穷尽义虽然存在于“是”字句,但并不是直接被编码在“是”字句的语义或者语用层面,而是对比性在肯定语境下洐生出来的话语效果。换言之,穷尽性来自于对比性。2)“是”字句预设Repp2016)定义的强对比语篇关系,即“是”字句的基本命题和“是”字句的对比项有且只有一个为真,同时,断言“是”字句的基本命题为真。这种分析不仅可以解决英语分裂句和汉语“是”字句语义分析中的几类疑难问题,也可以为不同句法位置的“是”字句(如句首“是”字句、句中“是”字句)以及几类“是”字句相关结构(如命题断言句、真值焦点句等)提供统一的语义解释。

关键词:“是”字句、it-分裂句、穷尽性、对比性


汉英无空位关系结构:基于认知语法的对比

南京大学张翼

提要汉语和英语的无空位关系结构在主从句语序、使用范围和语义解读等方面存在差异。认知语法的基线/加工模式可以为汉英无空位关系结构提供统一的解释。在汉语中,无空位从句的概念语义构成基线,中心语触发针对基线的加工操作;在英语中,主句的概念语义构成基线,加工依赖于主从句之间的语义关联。基线/加工模式的差异形成了主从句不同的概念结构,并透视了两种语言可能具有的本质差异。

关键词无空位关系结构、认知语法、基线/加工模式、汉英对比

 

英汉因果复句主观化的历程和机制

湖南师范大学邓云华 齐新刚

提要本文对比分析了英汉因果复句两大方面的主观化历程:句法上的语序和逻辑语义。英语果-因语序复句的使用频率一直很大程度地超过汉语,但在历时的进程中英汉因果复句的语序和主观化程度都各自有所调整改变。经过历时演变,英语since类因果复句的语义主观化弱于汉语“既/既然”类因果复句。英语because类和汉语“因/因为”类因果复句语义都经历了从表达客观语义到既可表达客观义也可表达较主观义的过程。英汉因果复句主观化的认知机制主要有:侧显原因、象似性、原因侧显度的改变、识解视角的改变和交互主观性。英汉因果复句的主观化来自多种因素的协同作用。

关键词英汉因果复句、主观化、历程、机制


汉、英母语者时间认知方式研究——来自行为和眼动的证据

西南大学李恒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曹宇

提要本文通过两个实验探讨汉、英母语者时间认知方式的异同。实验1采用go/nogo非言语内隐联想测验,结果发现,汉语母语者在竖直和水平方向上均出现了“隐喻一致性效应”:“较早”时间关系呈现在屏幕上方或左方加工得更快,“较晚”时间关系呈现在屏幕下方或右方加工得更快,而英语母语者仅在水平方向上具有相应的心理时间线。实验2的眼动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实验1的发现,并且表明时间概念主要通过空间关系完成表征,从而导致受试的视觉空间注意产生变化,证明了抽象概念的理解可以激活预存的空间运动经验。整个研究表明,汉、英母语者的时间认知方式具有共性,但同时也受到本族语言的影响,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性。

关键词时间认知、时空隐喻、汉语、英语、眼动


显、隐性学能对二语习得的作用

北京外国语大学陈亚平 陈馨

提要:本研究采用显隐性学能测试任务和半人工语法学习任务,通过比较儿童与成人学习者的显隐性学能和显隐性学习成绩,探究学能对二语习得的影响。研究发现,儿童显、隐性学能没有差异,与其显、隐性学习成绩不相关,只发生了隐性学习;成人的显性学能优于隐性学能,其显、隐性学能均高于儿童,但只发生了显性学习,并与其显性学能相关。文章从关键期前后的语言习得机制角度对结果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显性学能、隐性学能、显性学习、隐性学习


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成就与挑战

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

提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外语教育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探索期(1949-1977年);2)发展期(1978-1998年);3)加速期(1999-2011年);4)新时期(2012-至今)。本文从外语语种专业、外语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六个方面逐一论述这四个阶段的变化,最后讨论未来外语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对策。

关键词:外语教育、外语教育史、教育公平、语言智能技术

 

多身份译员的意义协调与危机处理——系统功能视角的口译个案自我分析

河南大学刘泽权丁立

提要:本文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六个词汇-语法变量,分析笔者一次礼仪性演讲交替传译的实例,旨在探讨该理论在口译评价中的适用性及其具体路径,考察身兼演讲稿作者、活动协调者和演讲者下属多重身份的译员在身份协调和译文重构方面的三大元功能理据。分析发现,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始终心怀语境的全局观,面对演讲者三次脱离原稿内容“发挥”的突发状况,不盲从于字面直译,而是以上下文内容的连贯为传译目标,努力对译文文本进行意义选择与重构,较好地再现了三大元功能。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交替传译、译员身份、意义协调


同声传译译员能力要素与层级调查研究

北京外国语大学卢信朝 澳门大学李德凤李丽青

提要:同声传译译员能力构成的实证研究匮乏。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专家咨询及对243名职业译员的问卷调查,明确了构成同声传译译员能力的5大类、36项要素,并对要素进行重要性分级。语言大类最为重要,其次是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特质及元认知位列最后;外语听力等13项要素为“核心”要素,百科知识等19项要素为“重要”要素,公众演讲能力等4项要素为“一般”要素,每个层次分3个级别,36项要素分9个层级。确定译员能力要素及层级,既有助于优化同声传译人才培养过程,包括入学选拔、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质量监控等,也可为同声传译职业认证体系的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同声传译、译员能力、要素、层级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潮与中国明清小说的传播

西南民族大学唐桂馨

提要:18世纪的法国正值社会更迭的关键转型期,中国明清小说的传入,以艺术形式多层次、多角度深入细致地展示了中国社会和中国知识,拉开了西方世界译介中国文学的巨幕。中国明清小说以其古老深厚的传统文化和思想魅力迅速与启蒙思潮合流互动,为启蒙思想家构建理论体系、捍卫启蒙思想提供了素材和给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参与世界文明和世界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18世纪、明清小说、法国、启蒙思潮、影响